最近,一名網民在 Reddit 討論區,談及自己曾在瑞典友人家中作客,至晚餐時段,友人竟吩咐他獨留房裡等候,好讓自己先和家人進餐。此帖隨即在網上瘋傳,不但演變成民族個性與各國待客文化的爭論,還揭示了散播虛假信息的破壞力。
貼文由討論區傳到 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一呼百應,有身為瑞典人的「代表」發聲確認該網民遭遇;居於南半球的網民紛紛評擊這種吝嗇文化;Instagram 還出現了一幅地圖,將瑞典、挪威、丹麥和芬蘭等地以深紅色標記為最小器的地區。連「紐約時報」及英國「獨立報」等傳統媒體,也在缺乏相關研究和數據支持下,報道了這宗被網民揶揄為「瑞典門」(#Swedengate)的醜聞,並以其他個別例子定論此風氣於瑞典或北歐文化中極為普遍。
斯德哥爾摩大學食品歷史學家 Richard Tellström 解釋,這可能是因為「在一個重視平等和獨立的社會,人們不想給某人帶來負擔,或覺得對他人有所虧欠」;但他指出網上的指控並不全面,例如偏遠的農村家庭可能會招待客人晚餐,讓他們吃飽了才返回路途遙遠的家中。而 1990 年代,隨著人們更喜歡炫耀住家用餐環境和烹飪技巧,不招待客人晚餐的情況就更少見。
在印度長大的紐約大學食品研究教授 Krishnendu Ray,相信每種文化都有其好客之道,但某些曾經歷饑荒的族裔,當中還夾雜責任感和壓力。1943 年的孟加拉饑荒期間,估計有 300 萬人死於飢餓和因營養不良而惡化的疾病,這一悲劇至今仍常提醒孟加拉人要與鄰居分享食物。
他又以 1959 至 1961 年間造成約 3,000 萬人死亡的中國大饑荒為例子:「有些學者認為,(某些文化)過分強調熱情好客和豐饒的姿態 —— 在餐廳點餐過多、在宴會上提供太多菜餚、堅持讓客人選擇更多上乘菜式 —— 都與曾被剝削的記憶有關。」換句話說,某些社會甚至以過度慷慨的送禮和款待,來補償曾遭受的剝奪和匱乏。
另一方面,Ray 形容由網上引發的「瑞典門」爭議:「只是出於人們想在瑞典人身上『挑骨頭』的心態,因為他們幾乎把其他所有事情都做對了。」
專門研究虛假和錯誤信息的瑞典傳播顧問 Anton Lif 指出,這些看似無害的貼文,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有趣,但亦可能被敵對團體或國家利用。適逢瑞典剛開始了加入北約的進程,亦新成立專門打擊外國惡意攻擊的心理防衛局審查此案,雖確定該運動並非由敵對國家煽動,但已對國家造成一定損害。
Lif 解釋:「莫斯科、北京及其他地區的戰略家大可安坐下來,利用不知就裡的社交媒體用戶為他們工作。正如我在最近一篇有關外交政策的文章所強調,瑞典成了虛假宣傳活動的目標,被指控其社會服務機構綁架穆斯林兒童,與『瑞典門』均缺乏任何證據支持。而即使『瑞典門』並非由敵對國家煽動,瑞典的形像可能已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