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食譜需要用錢買嗎?

A+A-
KIN Food Halls 滿有新概念,例如有 25% 的建築材料是可再生的,希望為世界減少廢物。

剛剛到訪過太古坊新開的 KIN Food Halls,想不到一個美食廣場竟然有很多實驗性概念。廚房佔了一半的空間、食材全部可追溯來源、能夠用 apps 預訂 24 小時後取的食物……

菜式食物更出奇地好,細問之下方發覺他們的食譜來自多家亞洲名店或名廚:曾得獎的 Honbo Deli 特別設計出壽喜燒漢堡,馬來西亞電視主持人楊佳賢製作了巴東牛肉,曼谷的 Easy! Buddy 交出了泰式牛肉炒糯米飯,Nero Kitchen 負責做葱油手撕雞飯。各家名店都似毫無保留施展渾身解數,但如何叫這些名店名廚乖乖地交出食譜?答案是分賬。

KIN Food Halls 的創辦人 Matt 解釋,場內出售的菜式,收入中的 5% 會分賬給相關廚師作為食譜的版權費,食物在 food hall 內愈受歡迎,代表你的佣金會愈豐厚!即是食譜有價,這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食譜真的需要用錢買嗎?

網絡世界發達,資訊流通快速,我們只需打開電腦,已可看到各地名店的菜式。要了解做法,隨便打些關鍵字就可找到。食譜資料快捷地流通,好處是各地文化交流更深更快更廣,壞處是抄襲成風,版權不清。試想想這 10 年,你見過幾多間高級餐廳做「立鱗燒」?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第一個設計出「立鱗燒」的,到底是哪位廚師。

陳榮在 50 年代著有「入廚三十年」,詳細紀錄了很多粵菜的製作方式,是今天研究中菜的好食譜,只是坊間難找。

食譜本來應該有價值的,特別是古老的食譜,它紀錄了某時某地的一個概況,用飲食折射出人類的生活特徵。二戰時,英國政府特別出版了食譜 Potato Pete’s Recipe Book,創造了卡通人物薯仔皮特(Potato Pete),推動人民以蔬菜為主要食糧,目的是善用食物配給,供應足夠糧食和肉食給前線的軍人,其中英國經典的牧羊人批,便改成為薯仔雜菜批,以減少肉類的使用。

一如曾經在法國上流社會當廚師的 Alexis Soyer,眼見當時歐洲貧富人家的廚房差距太大,便在 1854 年出版了 Shilling Cookery for the People 食譜,教大家不用昂貴的廚房設備和高級食材,就能做出好菜式,他大讚當年沒人重視的牛尾, 其營養成分高,用它和各式香料炆煮,就能做出一鍋鍋好菜。如今,炆牛尾已成為不少歐洲和美洲家庭日常的菜式,證明當年的先驅,影響深遠。

好的食譜是有創意,是講究細節,背後更可有一套意識無聲地宣揚。它透過日常習慣,改變我們的觀念,甚至影響未來。大家都會忽視今天存在的食譜,感覺沒有留下來的必要,更遑論著書立說,但數十年後,這道菜式或會浮出更大意義,而我們不能預測。當世界變得面目全非,食譜更可以是我們追查舊時代生活的美好線索。有人說,在禁聲的年代,唯有談飲食最是安全。社會變異,野獸橫行,有朝一日,或者可以從食譜中,回看今天的我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