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都在黯然銷魂地討論珍寶畫舫的沉沒,世界上另一家粵菜老字號亦悄然凋落…… 說的是挺過了多次大地震和二戰、卻因疫情提早結業,日本橫濱最古老中國菜館「聘珍樓」。
還記得第一次去橫濱,駕著車在唐人街附近找車位,目光早已不是尋找停車場,而是被繁華的唐人街所吸引。橫濱的唐人街,相較其他城市確實有點與別不同,以聘珍樓為中心,方圓圍繞著各家以粵菜為主打的餐館,偶夾雜著幾家上海菜館。與其他城市的湘川滬閩粵共冶一爐的格局不一樣,把橫濱的「小中華」看成「小廣東」也不為過(可能近年光景已不能同日而語)。把租來的 Toyota Freed 停在了中華街多層停車場 5 樓一個極為狹小的車位,我便急不及待走進人潮,感受日本視角的中華。走過中華街,萬珍樓、天珍樓、廣東飯店、桂宮等,猶如宮崎駿的卡通場景般,各式各樣的書法招牌映入眼簾,似乎在治癒筆者的職業病……
走著,看到一家名叫「更生堂」的藥房,要知道在日本中華街當中,連藥房名也以隸書題寫,這才符合正式場合「非篆即隸」的法則,非常有趣。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更生堂正後方的白底紅字垂直霓虹招牌「広州名菜 —— 聘珍樓」。這個招牌非常特別。首先,白底紅字的霓虹招牌在香港、甚至華人地區均並不常見,在燈紅酒綠的中華街上,百家爭艷鬥麗,顯得這朵白蓮格外起眼;此外,招牌離地只有大概 6 尺,可說是筆者見過大廈外牆最近距離地面的霓虹招牌,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最後,當然是在日本街頭,看到熟悉的北魏楷書,親切感油然而生。復行數十步,走過白底招牌後左轉,飯店門頂中央掛著烏木金漆招牌,正是大名鼎鼎的「聘珍樓」橫濱本店。
聘珍樓創立至今 138 年,本店始於 1884 年,比廣州陶陶居小 4 歲,比廣州蓮香樓大 5 歲。老號的歷程總不會是一帆風順,先是 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黎克特制 8.1 級地震把本店大樓震毀;再有 1945 年二戰橫濱大空襲,把中華街轟成一片火海,聘珍樓再次被毀。上文提及的萬珍樓雖然是中華街的後起之秀,卻在戰後獨佔鰲頭,及後更出資承接當時的 60 年老字號聘珍樓,造就中華街近 50 年的繁華光景。如今,陶陶居、蓮香樓、聘珍樓也好,它們均仍然以其他方式營運,不過 3 家百年老號也還是逃不過失去本店的命運。
前文再續,看到聘珍樓本店的烏木金漆招牌,嚇然發現招牌落款者竟為「香港招牌王」區建公。該招牌書於庚子年,估計為 1960 年,相傳當年中華街的酒家老闆不時會組團到香港考察,一方面找尋菜式靈感,另一方面希望獵得廚藝大師到日本效力,當中 80 年代香港謝華顯師傅也是也因此加入聘珍樓作料理長(主廚);估計聘珍樓的區建公北魏楷書招牌,也是考察團早期的一個意外收穫。筆者自小也不時到香港聘珍樓飲茶,總看著點心紙臆測其是否為區老師之筆風,想不到 20 多年後的橫濱之行,無心插柳地印證了當年的猜想。
因話題話,當年很多商家貪便宜,往往找書法老師求得小字(潤墨按尺寸收費)然後放大處理,導致很多招牌都有「走樣」問題,這種情況在 70 年代後期尤其嚴重。事關大字與小字有著不一樣的筆觸與氣韻,並不能像電腦字體一般放大縮小。書於 60 年的「聘珍樓」三字,招牌多以書稿原大製作,從霓虹招牌及金漆招牌的字體大小相應就可得知,因此作品的沙筆、運墨等都沒有失真太多,實在難得。不過,近代日本和香港的聘珍樓經常將「聘珍樓」三字改為左至右的閱讀方向,與原稿書寫的方向背道而馳,不符合裝字配搭及字體氣脈,這一點實在可惜。有趣的是,雖然聘珍樓與萬珍樓本店為同一集團,但萬珍樓並沒有找區老師另書自己的招牌,而是「偷換」了聘珍樓的「珍樓」二字,另自配一「萬」字作罷,放在街上舖面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這又是一個更有趣的觀察了。其他詳細內容,我們留待「墨蹟」出版,在書中與大家分享。
最後,雖然「樓」字最後有點草率,還是分享一下筆者為紀念 138 歲聘珍樓本店的臨書,讓我們好好珍惜身邊的事物,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