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自由業者習慣了晚睡晚起,非常依賴下午茶過活,通常第一餐就是下午茶;平,靚,正。乾炒牛河、咸魚雞粒炒飯、叉燒瀨粉、豬扒炒公仔麵、炸雞脾沙律、番茄牛肉通;因為份量比較少,要再加西多士、菠蘿油或三文治。通常一舉手,阿姐會以為我要埋單,其實我是要加單。吃兩個茶餐曾為一時佳話。
家附近的茶餐廳很多卡座,人也不多,不算嘈吵,我會選個靠後邊的,帶本書或電腦,吃完,邊喝熱奶茶或鴛鴦一邊工作,戴上耳機就很安靜。不必去西式咖啡館,在草根飯堂也可以有文青的感覺。正所謂只要心中有沙,到處都是馬爾代夫。
裝在黑白淡奶瓦杯的熱奶茶剛剛好,茶味濃,喝下去又滑口。
印度朋友也很愛下午茶,基本上隨時都在喝香料奶茶,招待來訪的客人煮杯好茶是必需的,要不就是失職的主人家。每間店每家人煮的風味都有一點不一樣,我自己愛喝加多薑的。不過共通點是一定要加很多糖,他們習慣超甜的口味。我常去當地旅行,也習慣一天幾杯。就叫他們不要加糖,讓我自己來就好。
另一原因,是吃完午餐後,還要等到晚上 10 點才吃晚飯(尼泊爾人也是,因為文化相近),下午茶是何等重要呀。我初到印度朋友家作客不清楚,下午茶他們在吃大餅,我因為不喜歡吃餅;後來等到晚上實在有夠餓的。
他們也愛吃甜點,印度甜點多是算重或逐粒計算的,很矜貴。我以後去朋友家拜訪都會先去買,大家會很開心。但我自己卻不吃。嗜甜如我都受不了,要知道我是要用糖漿把西多士浸軟的人。這些印度甜點是甜得嚥下時,喉嚨會被嗆到一陣乾痛。我還是吃鹹的大餅好了,配 masala 香料茶剛好(如果大家想試,可去重慶大廈買來吃)。
在尼泊爾登山,最常做的事就是喝茶。走不上去時,想著等一下到山屋就可以喝杯熱奶茶,也是一個很好的目標。試過去 Mardi Himal 4,500 米的基地營時,因為沿途都沒有山屋,導遊就背了一壺奶茶上去,用舊式的保溫玻璃瓶裝好,配消化餅。雪山上也有奶茶的美好回憶。
說起來,人在台灣,發現台灣朋友好像比較少吃下午茶的習慣,很多店下午 2 點後都會中休(落場),待晚上再開晚市。即使有些港式茶餐廳不中休,餐牌上也沒有下午茶的選項。明白文化不一樣,還是有一點不習慣。
我在香港每日一杯奶茶;之前跟過師傅學如何沖奶茶,都是真功夫。記得要喝熱的。
鄉愁是,奶茶裡滾動的茶葉,如小船。但我們同坐一艘船上,並沒有太多時間傷春悲秋。奶茶學起來,西多士炸起來。只要心中有茶,到處都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