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Firestarter —— 改編 King 的三分險

A+A-
電影 Firestarter 劇照。

作為史提芬京(Stephen King)書迷,每次看到有人要改編他的小說時,都總覺得觸目驚心,因為在大量史提芬京小說改編的影視版中,稍微成功的, 大概有「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伴我同行」(Stand by Me)、「霧地異煞」(The Mist) 和「危情十日」(Misery)。當然,還有大師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閃靈」(The Shining)。雖然史提芬京本人十分討厭這個影視版;記得好像電視也拍過他的一個短篇,講述玩具士兵替玩具廠老闆報仇的一個 1 小時故事,感覺不錯,但忘記了是甚麼系列了。其餘的,不是捉錯用神,就是呈現錯誤方向。

Firestarter 1984 年改編的版本,感覺一般,今次重拍,得到恐怖大師 Jason Blum 監製的加持,據其往績「國定殺戮日」(The Purge)、「訪.嚇」(Get Out)、「隱形客」(The Invisible Man)等,應該十拿九穩,誰知進場後才發現悶得很。

故事講述小女孩 Charlie 的父母皆是被軍事組織研究的超能力者,分別擁有控制人心和隔空移物之能力,他們在無盡的實驗中逃了出來,一直隱姓埋名的過日子,並誕下 Charlie,後因 Charlie 擁有自行生火的超能力,被校方舉報傷害同學,從而揭發身份,引發一連串逃亡。

一直以來,Jason Blum 的布倫屋製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都以掌握節奏見稱,故事總能在十分鐘內進入狀態,不知道這次是太尊重大師原著的結構還是甚麼,一直未能進入恐怖片格局。只是有時候太過跟隨史提芬京的原著節奏會有個問題,就是原著用上了十幾萬字去描述,當中許多都是內心心態,一旦墨守成規,在影像化時硬要跟從原著節奏,就會變得冗長。這種情況在許多史提芬京的改編中常常看到。內心思考難以用影像去表達,可是在刪除這些思考後,直接跟隨方向,又會變得淡而無味,因此許多時候去看史提芬京小說的改編電影時,要是你沒看過原著,甚至會懷疑這怎能稱之為驚慄電影。當然,像寇比力克這麼大幅度去改編,和增強影像的恐怖效果,也是一條出路(事後惹來原著作者討厭就是後話啦)。

觀看 Firestarter 的過程實在感到漫長,尤其中段逃亡、投靠到老伯一家時,整個節奏拖得很慢,影片才 1  小時 40 分鐘左右,但感覺就像漫威電影動輒 2、3 小時的那種冗長。而更重要是,後來女主角除了能控制自動生火外,還承繼了父親的改變人心之超能力,這樣的情節安排,不禁讓人想起經典編劇著作 Save the Cat! 中提到的編劇第一大忌 —— 主角擁有雙重超能力(當然,原著解釋所謂雙重超能力是有兩個主線的問題)。而這個角色設定,就正符合了這種雙重超能力,當她甚麼都做到時,就不會有觀眾替她擔心,也讓後段反派來打擊她的方法,變得脆弱和兒戲。

雖然影片實在叫人失望,但入場後,看到「訪.嚇」導演 Jordan Peele 的新片 Nope,反而有所期待。雖然「訪.嚇」完了後,媒體一度把他喻為盡得希治閣真傳,後來的「我們.異」(Us)卻滑了個鐵盧,但還是希望這次能再有個期待。

作為驚慄片迷,很怕有人把導演冠以當代希治閣之名,因為這既是加冕,也是詛咒,屢試不爽,而上一個被冠以的,就是「鬼眼」(The Sixth Sense)導演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