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類「智人」大約在公元前 20 萬年前出現,長達 50 億年的地球史之中,人類歷史可說短暫得不值一提。人類誕生之前,地球曾經五次生物大滅絕,有不同的生命體主宰過地球卻突然消失,當中最知名的是恐龍。有科學家就嘗試還原恐龍滅絕的一天,究竟發生甚麼事。
大約在 6,600 萬年前的春季,坦尼斯河(Tanis River,今日美國北達科他州)如常緩緩流經森林和濕地,匯入西部內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今天北美大平原)。春天的太陽很溫暖,但沒有夏天般酷熱,植物再次生長,烏龜正沿著河床休息,魚群(長相像今天的鱘魚)在河流中暢泳,覓食浮游生物。可是,往南 2,000 里、約今天墨西哥猶加敦半島一帶,突然有一枚像城市大小的隕石墜落到地球,把一切美好景象摧毀。
烏普薩拉大學古生物學家杜寧(Melanie During)形容,隕石墜落,就像把一個保齡球拋向沙坑。在分秒之間,一連串毀滅性災難爆發,強大的衝力令熔岩石碎片也四濺到外太空,碎片在外太空結晶後,變成似曜岩(tektites),像雨點一樣墜回地球,撞擊樹木和河流。一個小時之內,原本在河流覓食的魚都死光了。巨型的湖震(seiche),把魚、龜和其他動植物的屍體捲到附近的一處沙嘴(spit),屍體被從天而降的似曜岩、沉澱物和銥金屬長埋數千萬年。
該場災難又名為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殺害全球 75% 至 80% 的生物,包括我們時常聽到的恐龍。杜寧形容,在坦尼斯找到的化石,是她見過最暴力的東西,仿佛把一場車禍凝固。今年 2 月,她與一班研究夥伴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她們透過魚化石,以及堵在魚鰓的似曜岩,推斷魚群是被活埋的,而案發時間正值春天。其他沒有參與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也認同當中一些重大發現,例如案發事份,以及魚群在一場大型湖震中死亡。
除了杜寧團隊,2021 年底另一份「自然」轄下的期刊也出版了一篇文章提出相似觀點。不過,其他古生物學家仍對部分研究結論抱有懷疑。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雷森(Tyler Lyson)認為,魚群的集體死亡可以源於一場小型、區域性災難,而且不一定是在隕石墜落後一小時內發生。他認為魚群在春天死亡,以及魚群在春天隕石撞擊時死亡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他不排除是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導致魚群集體死亡,但認為仍要更多證據方可證實推斷。
無論是杜寧團隊,抑或是 2021 年底出版的研究,都建基於 2019 年考古學家德帕爾馬(Robert DePalma)團隊發表的文章。他宣稱坦尼斯遺址可以觀察得到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最即時的影響。可是,考古學團隊尚未全面開放考古場地讓其他專家核查。雷森曾經分析過坦尼斯的化石魚,它們都是在德帕爾馬開始研究的 10 年前收集,但並未發現似曜岩碎粒。雷森希望學界可以獲得更多數據,這才符合科學精神,不過,如果杜寧團隊結論成立,則會是令人振奮的發現,對了解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有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