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慨嘆,港式魚蛋或者已走到末路了。曾幾何時,香港生產的魚蛋非常高質,咬下去軟軟的,質感剛剛好,有魚鮮味,配河粉加炸魚皮,一絕。
如果你沒見過整個生產流程,很難幻想一粒魚蛋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好的魚蛋,多以門鱔、九棍、䱛魚打成。門鱔厚肉,取其膠質;九棍和䱛魚味鮮,用其魚味。門鱔亦有分黃門鱔、灰門鱔,以灰門鱔較佳,但較稀有。
魚蛋師傅會把買回來的魚洗淨,用小刀清走內臟,再放上一部名為摏機的機器內,打出魚肉。摏機結構簡單,一條大鐵鎚向下摏,下面是一個轉盤形疏窿平板,只要不斷把門鱔放上轉盤,大鐵鎚摏下魚肉,留低魚皮,就可以拿淨魚肉去打魚漿了。
把幾款魚肉混在一起,倒入不斷轉動的機器內,再加調味,開始打魚漿。由於打魚漿會發熱,容易變壞,途中要不斷加冰降溫,所以用木桶打最好,木質傳熱較慢,毋須加太多冰,沖淡魚味。至於打魚漿的速度和時間,全取決於師傅,打得太少不能起漿,打過量又會散,搓不成魚蛋,一切靠經驗。
打好的魚漿,就可放到另一部機器內唧出一粒粒的魚蛋,再泡在熱水內即成。至於常在火鍋店吃到、岩岩巉巉聲稱是手打的魚蛋,只是以人手唧魚漿成球狀,並非真正手打。
了解整個生產過程,就能分辨魚蛋好壞,吃到差的魚蛋,便知哪個步驟沒細心做好。最常見是魚蛋帶灰黑,這是因為清內臟時求求其其,令魚漿帶黑,混有內臟的魚蛋易變壞,黑心店家會下大量防腐劑保鮮,吃落一口怪味。另一常見是魚蛋過分爽彈,多是因為魚漿打散了,便加化學劑令魚蛋起死回生。
不過很多魚蛋師傅都說,今日香港已不是做魚蛋的好地方。這幾十年香港水域四處都是工程,別說近岸已經沒魚,連伸延開去的南中國海到東南亞一帶,都面對漁穫減少的問題。海洋污染亦影響魚的質素,九棍和䱛魚已長期缺貨,門鱔質素極不穩定,魚肉的膠質相差甚遠,打魚漿的過程常常起不到膠,一整盤魚漿會散掉,魚蛋不成蛋。
聽不少業內人士說過,現今買魚很困難,好魚來到香港,不少已給大陸買手掃走,送回廣東省沿海一帶加工,魚價不斷上升令很多師傅都意興闌珊,不如退休算了。反而有些人鋌而走險,用少少雜魚,大量加粉加味精做廉價魚蛋應市,畢竟現今科學昌明,魚蛋要爽要彈要腍要滑,全部都可加化學物質控制。今天在香港打魚蛋,已不只講手藝和經驗,某程度是考驗你做人的底線。
但如果老實做事沒生存空間,只要不犯法,偷呃拐騙卻大有作為,到底整個系統是否有問題?以小見大,一粒魚蛋,足以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