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有意在 70 歲前退休,但疫情大流行持續,加上本來已無懸念的繼任人副總理王瑞杰,去年 4 月辭任第四代團隊領軍人物,令總理繼任人的位置真空。上月底,新加坡國會副議長迪舒沙亦提及,必須盡快選出未來領導。「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特約撰稿人岩本健太郎表示,答案應要揭曉。
自王瑞杰退出後,外界預期繼任人將是教育部長陳振聲、衛生部長王乙康、財政部長黃循財和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四人其中之一。岩本引述新加坡政壇觀察人士指,在「第四代領導人」(4G)中,黃循財和王乙康兩名主要候選人已脫穎而出,兩人除身為內閣成員,亦是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合主席。新加坡年輕人現時經常通過社交媒體表達意見、期望政府能更多諮詢人民意見;岩本指,二人過去一年除了在傳媒平台,還通過 Instagram 等網上平台尋求與公眾建立聯繫,例如在社交媒體發佈影片回應公眾提問,成功提升個人形象。
研究李光耀政治思想發展的澳洲福林德斯大學國際關係副教授 Michael Barr 認為,兩人成功利用抗疫任務帶來的機會,「在應對疫情上提升公眾形象」。他稱讚:「他們還成功展示自己是一個風度翩翩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沒有特色的技術官僚。」新加坡獨立新聞網(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News)顧問編輯 Tan Bah Bah 亦在專欄指,許多新加坡人在抗疫期間一直注意兩位部長的表現,包括他們的口才、個性、領導質素、向受疫情影響民眾表達同情等各方面。
岩本相信,不論誰成為未來總理,如何帶領新加坡在不穩定的世界中穩步增長,始終是重要任務。早於疫情來襲前,新加坡在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影響下,經濟增長已見放緩;2019 年該國 GDP 增長只有 1.1%;隨後大流行令新加坡在 2020 年 GDP 下跌 4.1%,去年則擺脫跌幅錄得 7.6% 反彈。新加坡管理大學副教授陳慶文指,雖然經濟數據令人鼓舞,但不同行業的復甦步伐不盡相同,距離全面復甦尚需一段時間。黃在 2022 財政年度預算案又提出「新加坡應果斷轉向淨零排放」、「為新加坡適應大流行後的世界及繁榮制定路線圖」等。
另一方面,「經濟學人」最新的民主指數,將新加坡列於 167 個國家及地區中的第 66 位。人民行動黨長期藉著不公平的選舉制度獲勝,但國內反對派帶來的壓力漸大,未來也可能對該黨構成新挑戰。2020 年大選中,反對黨工人黨奪得 10 席國會議席,人民行動黨雖然勝出,卻是獨立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次。該國市場調查公司黑盒研究(Blackbox Research)選前的調查顯示,75% 的 21 至 24 歲新加坡公民認為「向選民提供更多選擇,有利國家民主」,岩本認為新加坡人,特別是年輕一族希望實現政治多元。就連黃本人也在當年大選後承認,「對議會多元、制衡的渴望是恆久的。我們必須為這新現實做好準備。」如何計劃並管理公眾期望,或許是未來總理的考驗。
國內以外,在國際舞台上,尤其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局勢大變,新總理如何尋找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生存之路,同樣值得留意。Barr 認為,該國首重金融業,但當前政府竟願意制裁俄羅斯,「由此可見,新加坡政府是多麼認真看待俄羅斯攻擊後冷戰世界秩序,以及不惜讓中國煩厭,也要追求跟西方的密切聯繫」。岩本預計,新加坡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將變得更加重要,不過一切取決於李顯龍的繼任人。Barr 補充:「李在地區及全球領袖之中,聲望很高。他的繼任人需要時間來建立同等地位。」
新加坡國會五年一屆,如今正步入中期階段。一些觀察人士指,下任總理將是黃王二者之一,但確實人選始終未定。陳認為較早的接任跡象,會是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現的內閣改組。屆時會有第四代出身的部長獲任命為副總理,即李顯龍與前總理吳作棟擔任總理前的職位。至於今年底舉行的黨內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會是關鍵。陳稱:「我相信第四代總理誰屬,應該今年結束前就會揭曉。」他又預計,假如到王瑞杰退出兩年,即來年 4 月時還找不到繼任者,「將重挫公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