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打破偏見,告別「理所當然」

A+A-
曾代表英格蘭國家隊 140 次的 Alex Scott,現時為體育節目主持。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的主題是 #BreakTheBias(打破偏見)。如果問大家認為現時性別不平等的情況有多嚴重,大概不同地方、不同行業、不同處境的人都各有說法。

筆者有幸曾經受訪,或者獲邀作分享,不止一次被問到相關的問題。例如在香港體育傳媒這個行業,女性會否比較「蝕底」?其實個人而言,在香港做體育傳媒,從大畫面去看,大致上也沒有甚麼性別不平等的狀況。觀乎筆者入行十年有多,雖說「出去跑」的,整體還是男性行家比較多,但這個行業確實也有不少女記者、女主播及主持。跑新聞時,男女待遇普遍相同。還是「流行」跑學界新聞的那些年,甚至曾有男同事笑言:「你哋女仔好似仲著數,有啲女學生,見到男記者走過去,好似怕醜定唔知點咁走開。」之類的說話。

你說完全是男女平等嗎?倒也不能盡說是。譬如筆者的其中一職,是體育主持和旁述,有幸在東京奧運等不同賽事直播中旁述過不少項目,計有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甚至手球、滑板、水上運動等。然而,筆者最喜歡看的其中一項運動就是足球,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香港(甚至外地),多是男旁述主導。我有次跟電視台的幕後同事聊到這點:「你猜會否有機會,有天我們女主持可以多參與足球旁述?不是說搞氣氛,或者是像聊天那種比較輕鬆形式的主持崗位,而是真正專業的旁述足球?」他也直言「很難」。我們想,原因眾多,包括觀眾慣性觀感,足球的專業知識(不是說女生不懂「睇波」,而是現存的許多旁述員,都是現役或退役的男子足球員),甚至聲線等,都有可能是因素。當然,具有高水平職業足球背景的女性,也有機會坐上足球的專業旁述位置。譬如在香港,因成為全球首位帶領男子足球隊拿下頂級聯賽冠軍的女教練,而被授予健力士世界紀錄稱號的前東方教練「牛丸」陳婉婷;或於英格蘭,曾代表國家隊 140 次的 Alex Scott(她更是 FIFA 遊戲的首位英語女旁述)便絕對「夠班」。

在體育的世界,歷年來素有爭取性別平等(值得留意的是,所謂性別平等,不只是女性爭取平等,有時男性也有不公待遇)的聲音與運動,例如「同工同酬」,男女運動員在同一比賽中獎金應該平等之類。這些年來,女性在運動場上亦屢有突破,以筆者參與的運動 floorball(軟式曲棍球/旱地冰球)為例,於 2021 年芬蘭上演的 2020 男子世錦賽,據網上直播時的旁述所言,Sandra Zurbuchen 和 Corina Wehinger 創下歷史,成為首兩位在此賽事決賽擔任球證的女性

關於「打破偏見」這件事,說來「耐人尋味」。似乎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撕去某種標籤,便得大肆地承認它們的存在,彷彿要先對這種標籤予以肯定。比方說某人想強調男女應該平等,即意識裡認為「女性」和「男性」在某層面上應無分別,在爭取平等的過程裡,卻偏偏要首先站出來說「我們是女性」。這也可以類比到性小眾、弱勢社群等的情況。用字或闡述間若有偏差,敬請原諒,畢竟筆者身為社會學人,是知道關於定型/刻板印象、性別、標籤等,當中都有精準的遣詞用字及可以很深入的學問和探討,但筆者在這裡,先簡單表達觀點如上。

確實,這是難以避免的過程。如果大家都只以自己心中的理所當然去面對情況,不發一言,世界難以被喚醒。回到體育傳媒的討論,有時筆者也不明白,甚至會刻意糾正在報道上的用字。例如,普遍大家不會說「男子世界盃」,但會強調「女子世界盃」;或者有時會慣性加上「女子」甚麼甚麼運動員等。

國際婦女節的網站解釋今年這個 #BreakTheBias 的主題,為打破偏見、刻板印象及歧視,憧憬在這個世界看到「不同」的價值。筆者這篇所寫,拋磚引玉,邀大家一同反思,並為應該擁抱的價值付諸行動。也順帶提議大家,好好認識自己,擁抱這個存在,你和我,都值得被愛。共勉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