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安娜:詐騙(劇)高手的危險魅力

A+A-
Netflix 原創影集「創造安娜」改編自真人真事,Anna Sorokin 自稱為德國富商女兒,在紐約騙取名流的信任及金援;圖為劇照。

Netflix 原創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上架首週,全球錄得 1.96 億小時的觀看時數,佔據該串流平台十大英語影集首位。作為此劇藍本、揭露妙齡俄女 Anna Sorokin 騙盡紐約銀行、酒店及上流社會的報道,亦是刊載雜誌「紐約」當年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第三位。這位冒充富家女來享受榮華的詐騙犯,為何未有激起民憤,反而俘虜萬千人心?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就此分析詐騙高手的危險魅力。

歷年來不乏迷倒觀眾的騙徒,像是電影「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和「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主角都是吸引力十足的騙子。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前探員、 專門偵查騙案的 Jerri Williams 也自認對行騙男女著迷。「他們的特性是非常外向、合群,知道怎樣說出對的話來討人歡心。大眾有時會欽佩他們以自身魅力來說服他人的能力,尤其是在這個常把財富和成功掛在嘴邊的國家。」

Anna Sorokin 的律師辯稱她只是雄心壯志的企業家,並非蓄意向銀行詐取巨額貸款。播客節目 Swindled 主持人相信,這種不擇手段也想成功的野心,亦是騙徒讓人迷戀之處;圖為「創造安娜」劇照。

英國班哥大學犯罪學講師 Tim Holmes 博士則相信,騙子令人心動,除了表現得「聰明而有個性」,還因被看作「非暴力」犯人。「社會仍有種觀念,視他們為羅賓漢那樣的人物而非罪犯。而且騙子通常看來不具威脅性。」他指「盜海豪情」把騙徒拍成「從罪有應得者偷竊的流氓」,「捉智雙雄」的主人公行騙時亦只是少年,但普遍影視作品卻總將受害者描繪為天真和愚蠢。Holmes 表示:

人的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依賴信任,而陌生人告訴我們,真相是人們被騙並非愚蠢,人們只是遵循本能。

「創造安娜」的觀眾也可看到,以 Anna Delvey 之名招搖撞騙的人只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她頭腦精明、能言善道、品味出眾,反觀受騙的則是投機男友、勢利名媛、天真中年漢、拜金女及貪婪銀行家。即使 Anna 滿口謊言,詐取名流生活甚至千萬美元,看倌還是討厭不來,甚至佩服她的手段之高。對於這種奇特觀感,曾訪問 10 多名騙徒的博客主持人 Javier Leiva 形容,其實跟鍾情魔術表演差不多。

就像看一位魔術師,我們想被愚弄,想要真正接近那些把戲,看看會發生甚麼事,但是我們不想成為受害者。

現實是,當代最成功的騙子都未有被逮到,並大多活得低調。Holmes 解釋,他們遙距完成大部分勾當,「如今毋須面對面接觸、迷倒對方,也能令數千人上當。騙案已經變得更具侵略性」。Williams 亦強調:「相比搶劫銀行或偷銀包的人,詐騙犯的行為更惡劣和嚴重。我們需要明白他們造成的傷害有多重大及持久,因為當人們受騙時,會跟對方來往,所以受害者不但有實際損失,也有可能因為未能看穿騙案而感到羞愧和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