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韓最窮的地區之一,平昌這個鄉郊地方本來毫不起眼。直至 2018 年,當地作為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在那 16 天吸引住全球目光,欣賞各國健兒競技較量。但那些鎂光燈,卻是剎那光輝。4 個寒暑過去,平昌人寄望的外國旅客和經濟繁榮,兩者皆沒蹤影。如今只有場館拆卸後的空地,以及冷清蕭條的食肆和景點,紀念那場體育盛會。
為了舉辦冬奧,韓國花費至少 130 億美元(約 1,016 億港元)。一些專家曾經估計,這筆投資將於 10 年內帶來 580 億美元(約 4,532 億港元)的回報。國內媒體亦預測,冬奧可令平昌所在的江原道,「成為全球主要冬季旅遊勝地之一」。根據當地新聞機構,2019 年平昌錄得 22% 的旅客增長,不過平昌郡政府報告指出,該年到訪郡內付費旅遊景點的 610 萬人當中,外國人佔不到 0.1%。
由於使用率奇低,斥資 1 億美元(約 7.8 億港元)的主場館已被拆掉,避免破敗及高昂的維護費,現址徒留大片雜草。加上兩年疫情洗禮,如今為冬奧而建的珍富鐵路站,以及附近數十間新咖啡店和餐廳,看來都人煙稀疏。幫忙打理家族米酒生意的沈達燮(심달섭,音譯)直指:「這裡沒有真正改變,只是有些新的道路和建築物。在這城鎮,主辦冬奧沒有甚麼好處。」
作為美國史密斯學院的體育經濟學家,Andrew Zimbalist 研究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的長遠財政及環境影響。他認為到目前為止,平昌冬奧會的結果「並不樂觀」,亦不期望會有好轉。「總是會有些承諾,說你會有大批人流、生意蒸蒸日上,還說因為得到曝光,好景自會持續。」但他指出,對大多數主辦國而言,「若看一下旅遊數據,見不到在舉辦奧運前後幾年有甚麼上升跡象」。
平昌的旅遊業亦沒太大起色,現時韓國人造訪的多是冬奧前已有的景點,包括 1988 年開幕的大關嶺羊群牧場。主理牧場的全孝元(전효원,音譯)承認,相對於童年時家裡缺電缺水,冬奧確為當地帶來很多基建,包括連接首爾的高鐵路線。但他相信,車上很多遊客都過平昌而不下車,直奔盛行滑浪和滑翔傘的東海岸而去。「當年,本地人期望冬奧會產生很大影響。現實卻與承諾大相徑庭。」
無怨無悔的實屬少數,的士司機田載久(전재구,音譯)是其中之一。他常穿的滑雪服和搭配用的帽均為大會紀念版,車內還放滿各種紀念品,用來送給乘客。「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無論我到哪裡,都會繼續穿這些衣服。我會再多穿 10 年。」當其他居民對冬奧幻滅,他卻堅信:「奧運給予我們一個塑造全新形象的機會。我聽說它的協調效果需要 10 年才能形成。慢慢地、慢慢地,我們要等時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