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遺憾共存?

A+A-

生活中難免會做出錯誤決定,教人悔不當初,希望有「早知」可以避免事情發生。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指出,沉溺於遺憾及後悔之中確是不可取,但這種情緒也可以助人進步,重點在於學會與憾事共存。

對心理學家而言,遺憾有其積極意義。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心理學教授 Aidan Feeney 說:「這是一種學習如何改善決策的機制,可以是一個信號,代表人們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策略。」

美國作家 Daniel Pink 在新書 The Power of Regret 中,闡述了其「世界遺憾調查」(World Regret Survey)的結果。研究基於 16,000 條有關後悔的記述,透過分析有關資訊,Pink 歸納出以下 4 種類型的遺憾,以及最有可以會導致各種遺憾的事件:

  1. 「基本責任上的遺憾」,包括逃學、超支或忽視健康等沒有盡該盡責任的遺憾,這些不良習慣會對生活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2. 「膽量上的遺憾」,來自過於謹慎,在各樣事情上不敢冒險,也因此錯失改變生活的機會;
  3. 「道德上的遺憾」,通常是因自己欠佳的行為傷害了他人,欺騙伴侶就是其中一個最明顯及常見的例子;以及
  4. 「聯繫上的遺憾」,與失去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的關係有關,通常是源於簡單的忽視。

Pink 解釋:「這 4 類遺憾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全球受訪者的表述中。」當中又以聯繫上的遺憾最為普遍。在他看來,當一個人感覺到與另一個人的距離正在增加時,就應該重新聯絡。膽怯引致的遺憾也常出現,Pink 認為這源於「人們看到的危險,比實際存在的要多」。做抉擇時謹小慎微,或可避免失望或尷尬,但也會抹殺諸如找到千載難逢的工作,或覓得合拍另一半的可能性。

至於違背道德及基本責任造成的遺憾,Pink 建議在做出決定之前,要故意想像最壞的潛在結果,而且要思考相關決定會否違反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能否保障未來的健康及幸福。

Pink 的研究更提供應對已有遺憾的方法。第一步是向人坦白自己後悔的事,若人們壓抑痛苦感覺,情況可能會更差,通過與人交談,可以更有條理地分析問題。

其次是練習自我同情,而不是陷於有毒的自我批評。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心理學副教授 Kristin Neff 的研究反映,培養自我同理心的人,往往能更快從壓力和悲傷中恢復過來,未來亦更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最後,Pink 提議使用名為「自我疏遠」(self-distancing)的心理策略,嘗試從外部視角看待自己的問題,像為有類似問題的朋友提供建議等。這有助自責者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處境,不讓情緒淹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