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A+A-
在中國南京市的光大國際垃圾發電廠,一名員工正在監控焚燒程序。 圖片來源:路透社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爐(轉廢為能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哪些國家採用焚化處理?

焚化垃圾能夠大幅減少垃圾體積,有利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處理垃圾,亦可以利用焚燒過程中能生的熱能來發電和供暖。日本製造商最新的轉廢為能設施,一般可以將 20% 到 25% 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剩餘的能量可以用作供熱,為附近地區提供熱水或暖氣。對於供熱需求較大的國家別具吸引力。在經合組織之中,北歐四國(挪威、丹麥、瑞典和芬蘭)的垃圾處理焚化比率排列頭五名,次於日本。

焚化愈多,回收率愈低?

興建焚化爐,要面對不少來自環保倡議者的阻力,其一是擔心城市會過分依賴焚化來處理都市廢物,從而減低回收和減廢的動力。日本在經合組織中擁有最高的焚化率,2018 年為 79%,但回收率只有 20%。經合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只有個別國家能夠做到高回收和低焚化,最成功的國家是斯洛文尼亞

另一類國家是未有或使用焚化處理程度較低,在回收率的表現亦各異(見下圖)。最多的國家處於散佈圖的中間區域,即焚化和回收比例相約;而呈負關係者,即焚化率較高的國家,回收率同時會低一點。收入較高的國家較多採用焚化處理,回收率約在 40% 至 60% 的水平,其一原因是建造和營運焚化爐成本龐大,收入較低的國家或欠缺資金建設高技術水平的焚化設施。

焚化可減少碳排放?

香港環保署提出,因應要達致「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目標,香港除了推動全民減廢及乾淨回收,必須具備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焚化發電有助減少碳排放的邏輯,是利用垃圾產生電力,一方面能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電,同時避免堆填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甲烷。

焚燒 1 噸都市垃圾會釋放約 0.7 至 1.7 噸二氧化碳(CO2),取決於垃圾的化石燃料成分(例如塑膠)及生物質成分(如廚餘)。 儘管焚燒得出的二氧化碳會直接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加劇溫室效應,但由於生物質自然分解本身亦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在估算焚化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時,一般只考慮化石來源的二氧化碳排放。支持焚化和反對焚化的倡議組織所引用的焚化排放數據或有不同,從而得出焚化有助減碳或焚化加劇碳放排的不同結論。

評估轉廢為能設施能否幫助減碳,還需考慮個別地區的現有廢物處理設施、都市垃圾成分和現有的發電系統碳強度等因素。參考一項發表在「環保科學及技術」期刊的生命週期研究,轉廢為能的發電碳足跡本身介乎 0.664 至 0.951 kg CO2eq/kWh,但如果考慮到其他所避免的碳放排因素(例如避免堆填),轉廢為能的碳足跡則降至 -0.280 至 0.593 kg CO2eq/kWh。這意味著轉廢為能設施有可能增加或減少碳排放。

中國積極推廣轉廢為能

中國近年積極推廣轉廢為能來處理生活垃圾。2016 年發表的十三五規劃,就明確提出垃圾焚燒處理率。深圳市當局 2021 年發佈的垃圾處理規劃更提出要在 2023 年前達到「零堆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則要達到 23,275 噸/日。該市在 2005 年至 2018 年間的垃圾焚化量增加一倍,已達到 18,875 噸/日;目前當地已興建 5 個焚化爐,其中平湖能源生態園暫時停用擴充;另外有兩個正在興建的轉廢為能設施,分別為光明能源生態園及龍華能源生態園,這些設施一般位於人口集中地區的邊緣地點,以處理周邊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