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A+A-
去年於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Immersive Van Gogh 沉浸式藝術展覽。 圖片來源:Denise Truscello/Getty Images for The Original Immersive Van Gogh Exhibit Las Vegas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去年朱克伯格公佈「元宇宙」計劃時,揚言藝術家可運用元宇宙資源,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沉浸式藝術體驗。在另一段宣傳片中,視覺藝術成為介紹「元宇宙」的切入點,法國畫家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的 1909 年畫作 Fight between a Tiger and a Buffalo 被化成立體,令觀眾有如置身畫中,畫家筆下的動物活靈活現,動畫中的老虎還說:「這就是想像的維度。」

這段影片惹來藝術界不少反響,英國藝評人 Orit Gat 毫不客氣地批評,這些宣傳揭露朱克伯格的想像力是如此有限、如此枯竭。美國藝評人 Dean Kissick 同樣認為,朱克伯格沒有創新可言,當前已有多媒體裝置實現沉浸式藝術體驗,不算是破天荒。近年全球沉浸式娛樂產業(Immersive Entertainment Industry)已不斷增長,2019 年其美國市場總值達 618 億美元。

現今最成功的沉浸式藝術體驗,應當是 Immersive Van Gogh 巡迴展。由於梵高作品沒有版權所限,數家公司爭相透過數碼技術把梵高作品化成動畫,再投影到展館牆壁和地板,部分亦設 VR 頭盔,讓觀眾被梵高幻想世界包裹,恍如置身其中。

然而,這類展覽改變原有藝術形式,不經傳統博物館策展,本身已惹起不少批評,斥責其只管挪用藝術來提供娛樂、製造 IG 打卡消費熱點,把藝術簡化為單純的官能享受,抽空藝術家創作脈絡,扼殺思考空間。朱克伯格所宣傳的元宇宙藝術,也被視作這種藝術觀變本加厲。

英國藝評人 Adam Stoneman 認為,一本好書、一齣好戲、一場優秀展覽,應當能夠啟發我們想像,當中必須為我們保留反思和思考距離,而不是鋪天蓋地使我們沉浸其中,使我們被官能刺激牽著走。「文化不應該只剩下感覺,也是關乎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沉浸式體驗卻消滅所有批判的距離,從而排除了一切話語。」

Kissick 則指出,真正疑慮不在於觀眾無法理解梵高,而是藝術家再無法創作可與經典相提並論的作品,以致元宇宙的所謂創意,僅限於廉價地重製亨利盧梭或畢卡索等的經典作品。他提醒藝術家不能喪失創新的能力,被矽谷科技龍頭提出的庸俗願景牽著走。

他又指,19 世紀末,梵高與其他同代藝術家亦曾面對新技術挑戰,當時攝影取代繪畫成為記錄現實的主流媒介,但他們沒有為此放棄繪畫,而是在透徹理解新技術的現實,同時創造出新藝術形式作為回應,向觀者展現觀看世界的新角度。當今藝術家亦應該肩負起同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