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職業事務所:外判成風,香港銀行家何去何從?

A+A-
圖片來源:Dhiraj Singh/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自從雷曼兄弟事件後,不少銀行都需要開源節流,進行了一系列減省成本和開支的操作。當中最簡單的,就是將銀行某些工序外判給其他國家的子公司,亦即是 Nearshoring/offshoring,以減省成本和開支。

甚麼類型的工作會被外判去其他國家呢?通常是比較 backend 或者 operational 的工序,而最典型接收這些工序的國家就是印度。當地有相當多人才負責銀行的 system monitoring(監察系統)、customer service(服務顧客)或者 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很多銀行也將這些工作全部轉移到印度。

外判成本低,可省卻原本在香港的整個團隊

外判到底可以減少多少成本呢?舉例說,如果要在香港聘請一位 Risk Management 的 VP,即最少 6 至 7 年經驗,年薪大約 120 萬。而在印度孟買(Mumbai),一位 2 至 3 年經驗的 Credit Analyst 年薪大約 12 萬,即月薪大約 1 至 1.5 萬左右。所以,同等工資成本,在香港請一位 VP,等於在印度請 8 至 10 個 Analyst。

這樣一來,本來在香港或新加坡的 permanent staff,整個團隊的職員預算,便可以全部除去,並在人工較便宜的國家聘請更多人手。外判一般可以為銀行節省 20 至 30% 成本,進取的銀行甚至可以省卻一半的營運成本。

外判令工序標準化,主要城市員工可專注高層次工作

除此之外,外判可將工序標準化。例如,以前香港或新加坡的初級職員負責製作報告(generate report),外判以後,這些在 Excel 的自動化工具(automation tools)都轉移給 offshore team 去執行。

另外,印度的科技人才更集中處理來自全亞洲主要城市的基本報告,例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洲等等,而主要城市的高級員工例如 Senior Analyst、VP、SVP、Director 就利用這些報告,進行更高層次的分析,或者做更 value-added 的 senior management reporting。

但是,這樣外判也不是沒有問題的,文化差異、時差以至員工流失率的問題,都是不少銀行頭痛的事情,至於詳情是怎樣,香港的銀行家又可以如何繼續打拚和生存,下期再跟大家淺談,有興趣的話亦可以到我們 Patreon 的頻道了解更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四位八十後,分別現職和曾經任職投資銀行、外資證券行、會計事務所及本地銀行。為大家帶來親身經歷,分享入職到年薪百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