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又會有風水師傅在各大媒體出現,分享如何移動擺設,在新一年催旺運勢。很多現代都市人會覺得風水沒有科學根據,只是一種迷信,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晉朝,是華人傳統文化一環。在港英時期,香港曾經是一個華洋混雜的大熔爐。香港知名保育家華德斯(Dan Water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分享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對於傳統華人社群來說,風水其實是複雜的土地問題,影響住宅和墓穴格局。故此,港英政府推動城市發展時,無可避免要觸及到風水爭議。1898 年,英國與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和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連逾 200 個離島租借予港英政府。港英為了安撫原居民,表示尊重他們本來的文化風俗以及「傳統權益」。於是,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港英政府還是變相認可了新界原居民的「風水權」,並轉化為實質政策。
當港英政府要發展新市鎮時,政府高層亦願意賠償聲稱風水受影響的居民。例如有居民會聲稱發掘工作會傷及「龍脈」,又或者指修築公路會破壞山勢。1994 年,時任審計署署長鄭寧(Brian Jenney)表示,屯門新市鎮發展項目工程因處理風水問題而延誤,過程中多耗 400 萬港元。1989 年到 1991 年期間,政府亦為風水爭議發放約 200 萬特惠金。華德斯引述一位蘇格蘭人公務員分享,有些村民會願意收錢了事,但如果傷及龍脈,就未必會退讓,令官員頭痛。
除了賠償,港英政府亦會主動遵從一些民間習俗。例如某些政府大樓門口會加設土地公,最經典例子是已清折的美利樓,在日佔時期被征用作日本皇軍憲兵總部,戰後多次傳出「鬧鬼」。而在新界,不少政府辦公室亦會安設一個小小的土地公。另外,在 1990 年,政府也曾經資助 110 萬港元於廈村進行一場長達 72 小時的躉符法事,不單請來道士,也搭建了臨時廟宇,事關當時政府要建立一套污水處理設施,管道會貫穿一座安葬了先人的小山丘。
當然,除了洋人高官要處理風水,很多有錢白人也篤信這一套民間智慧,特別是生意人。1985 年,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未落成時,總建築師霍林明(Norman Foster)就陪同一班風水師傅考察各樓層的室內格局,滙豐高層也找來堪輿學家蔡伯勵研究兩頭招牌雄獅「史提芬」和「施迪」的方位。另外還有很多其他例子,例如香港交易廣場設置了特別的天窗來聚財、美國凱悅酒店集團接手尖沙咀總統酒店時,亦重新佈置門口和傢具方位,以催旺生意。
信風水自然不是超級富豪的專利,不少居港多年的歐洲人也會入鄉隨俗。華德斯訪問了很多人,一位英格蘭女士表示自己在地產公司工作,7 位同事裡面有 5 位是西人。有天,風水師傅叮囑她們要拉上窗簾,自此每當有人不經意嘗試打開,其他同事就趕緊將之關上。另一位歐洲女子也提及,自己丈夫打理一間連鎖快餐店,明明有周全計劃,但就諸事不順,後來發現是風水問題。而不少西人的辦公室也會放置風水金魚,數目和顏色都跟足要求。
當然也有很多白人認為風水是迷信,前「南華早報」資深記者胡寬德(Stuart Wolfendale)在 1991 年寫道:「沒有東西比鬼佬相信風水更荒謬。」不過,一位居住在九龍的西人就在「南華早報」撰文駁斥他:
從歷史角度,風水有其實際根據,是古中國發展水稻農村時形成的一套「建築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合理運用的話,可以建造出一套實用、美麗和富創造力的地景,在迫切生態危機之中,教曉現今世界寶貴一課,告訴人們要為環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