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屋邨的日子:樓梯轉角的「團地」節奏

A+A-

金柏萊
旅居東京多摩地區的博士生
(編按:在花果飄零的時代,港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金柏萊沒有到熱門的英語系國家發展,而是毅然選擇到日本東京,在住宅團地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去年,我從獨立公寓(アパート)搬到「住宅團地」(団地、だんち)。團地有點像公屋那樣的大規模集約居住模式,但不一定是公營的。我租住的團地就由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簡稱「UR」)管理,入住時有入息審查,不過不是檢查有沒有超過入息上限,而是要求證明有一定收入。

每隔一、兩個月,家門外便會掛著傳閱公告的「回覽板」。「回覽板」是日本的居民組織「町內會」、「自治會」用來傳閱消息的資料夾。我早已聽過「回覽板」,但沒親身見過。板子夾了所住團地的自治會公告,還有「東京多摩公團住宅自治會協議會」的通訊。協議會可以說是東京多摩地區公營團地的居民大會吧。通訊記錄了減租的聯署活動、維修問題的交流會等等。資料夾有時會有一些社會運動的單張,附有署名欄和捐款用的信封。

讀完「回覽板」入面的通告,便要在自己單位的空欄「押印」,按下印鑑以示已經讀過,再將板子交去下一個單位。因為樓下是我們那一棟的「階段委員會」,要最後才傳給他。我會先去再下一層的單位,將板子掛在門把。

有時出門回來,便會看見「回覽板」掛在別家的門把上了。有時又會多天也在同一家的門把上,這時候我又會擔心,會不會鄰居生病了?但也不敢打擾。僅僅以「回覽板」的傳閱,感受團地內的共住節奏。

「回覽板」不只是住宅團地在用的。即使是獨立房屋的地區也會傳閱,由一戶人家拿到另一戶,最後傳回「番長」的一家。不過,也有些人會選擇不加入「町內會」、「自治會」等居民組織。有些地方的神社祭典組織,與這些居民組織重疊。有人會覺得這些交流和責任太繁重,也有人樂在其中。

說回我家的自治會,我可能算是基本參與的那一類吧。雖然沒有出席委員會的會議,但「回覽板」的通告、郵箱的自治會通訊,我都會讀一讀;對自治會的工作也很好奇,因為我那邊的自治會很有政治意識,尤其是有關居住權的。我們團地的公家地會掛一些旗,寫著反對「定期借家契約」。UR 是在 2009 年度才開始部分引入「定期借家契約」,即租約完結後,無法續約,而要重新立約,租借一方有權不租借。而另一種租約「普通借家契約」,租借一方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不可以拒絕續租。

年尾,樓梯轉角的告示版上貼了一張備忘錄,上面寫著單車貼紙已經放到門上郵箱。只有居民才可以停泊單車在團地,居民付 100 日元就可以拿到辨識用的貼紙。今年的貼紙是銀色的,上面印著「2022」。我是簽了「定期借家契約」的,不知道租約完結之後,還可不可以住下去。如果我繼續住在這裡,我的單車就會像旁邊的單車一樣,貼了一排不同顏色的貼紙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