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鳥糞助貓頭鷹搬家

A+A-
穴鴞喜愛群居。

城市發展侵佔動物的棲息地,而牠們要搬到新家,適應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地面築巢的貓頭鷹穴鴞(Burrowing owls)。不過,若附近有同類群居的話,牠們會更樂意接受新居。科學家就想到播放同類叫聲,及散佈假糞便,為牠們營造家的安全感

穴鴞雖然受美國聯邦法律保護,棲息地卻不受保障。這種貓頭鷹多居於草原,其居住地也通常是人類的黃金地段,在矽谷及南加州等地快速發展的同時,穴鴞也被驅逐出原有棲息地。聖荷西州立大學生態學家 Lynne Trulio 研究穴鴞超過 30 年,她說:「如果這些貓頭鷹被驅逐後無處可去,那基本上就是死刑。」自 1965 年以來,美國西部的穴鴞,即生活在加州的亞種,數量已減少達 3 分之 1 ,成為該州瀕危物種

生物學家過往嘗試將牠們轉移到受保護的草原上,卻發現僅移送穴鴞到新棲息地,牠們難以適應。在一個試點項目中,科學家費盡心機在移居地營造一種「已有穴鴞居住」的情境,才成功吸引牠們留下。

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SDZWA)保護生物學家 Colleen Wisinski 解釋:「牠們喜歡群體生活,住在其他貓頭鷹附近。」穴鴞是猛禽世界中罕見的外向動物,喜歡有同類相伴。同時,因為在地下洞穴築巢,群體生活更可保護牠們免受土狼或鷹等捕獵者襲擊,當同伴發出警報,其他貓頭鷹就會飛走。

SDZWA 與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合作進行的實驗,就於南加州 4 個地點,在穴鴞移居前後一直播放同類叫聲;Wisinski 更用注射器在牠們的新居噴射白色油漆,充當假貓頭鷹糞便。團隊在 2017 至 2018 年移送 47 隻穴鴞,其中 20 隻身上配備 GPS 設備以追蹤牠們的活動,科學家亦會回到現場檢查。研究發現,大多數穴鴞成功定居新家,並建立繁殖群。2020 年,位於聖地牙哥西南部保育區 Rancho Jamul Ecological Reserve 的主要地點,就有約 50 隻穴鴞雛鳥出生;但同時,研究人員亦監察到獨自尋找新家的穴鴞大都不太成功。

未有參與該項目的「全球貓頭鷹計劃」(Global Owl Project)項目主任 David H. Johnson 就評價指:「這些科學家正領導我們增進重新安置穴鴞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