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直積極推動 ESG,本是綠色經濟的領頭羊,惟近月卻一反常態,打算把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色能源」,鬧得滿城風雨,背後似乎是為了應付日益囂張的俄羅斯,只好利用綠色力量撬動地緣政治。
從技術角度,核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名義上是清潔能源,但外界一直憂慮的是核廢料和安全問題,因為核事故一宗也嫌多。而事實上,自 2011 年日本福島事故,全世界對核電的投資幾乎停滯不前,部分國家甚至搞去核化。
以歐盟經濟龍頭德國為例,去年底綠黨就把最後六座核電站的其中之三關閉,同時也打算把餘下三座核電站於今年底全數關閉,據報整個退出過程需時 20 年,每座退出成本約為 11 億歐元,成本不菲。
但今次歐盟突然打算在「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納入天然氣,不少歐盟國家也成為輸家,尤其是靠反核運動崛起的德國綠黨,更是首當其衝。
邏輯是這樣的:不用核能,那麼就得依靠天然氣;依靠天然氣,就得依靠俄羅斯,就要開通北溪二號線;如果不用核電,且不開通北溪二號線,那麼就必須依靠美國的天然氣;美國的天然氣供應不穩定,而且是依靠壓裂的方式取得,更不環保,這與綠黨本身的說法矛盾。
歐洲國家過分依賴俄羅斯,就解釋到為何突然要接受核能。德國對俄羅斯廉價穩定的天然氣需求愈來愈高,天然氣已佔發電量 25%,當中超過一半來自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國;其他歐盟國家進口比例亦相當高,平均有 40%。
對俄羅斯來說,明明出售天然氣有利可圖,又為何要打出七傷拳?要是追根溯源,大概要數到歐美國家近年不斷狙擊俄羅斯,先於去年 10 月有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發佈「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發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情婦和親信在摩納哥隱藏資產,涉資逾 1 億美元;及後,多年批判普京的俄羅斯記者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獲得諾貝爾和平奬,間接逼使俄羅斯(沒有出席 COP26)突然於一個月後參與 ESG 遊戲,宣佈要於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俄羅斯一直在看準機會報仇。首先是趁肺炎肆虐導致全球能源短缺、價格飆升,普京就看準能源能夠成為政治籌碼,去年在油價處於高位之際,同時限制天然氣出口,讓歐美各國捱貴能源,叫苦連天。
之後普京又進一步用行動證明俄國實力,派遣 10 萬大軍壓境,作勢入侵烏克蘭,同一時間又跟中國眉目傳情,似乎銳意組成超級共產黨聯盟,為世界寫下新秩序。
雖然歐盟反應來得太遲,但現時仍有少量籌碼,美國總統安全顧問蘇利文就警告,已跟德國達成共識,一旦俄羅斯挑起軍事衝突,就會關閉俄羅斯的「北溪 2 號」,為俄羅斯帶來經濟傷害。這場博弈,最終鹿死誰手,似乎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