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頭痕」,原因有時可能是孩子不聽話。不過,為甚麼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自把自為的孩子一定頑劣?歐洲唯一土著民族薩米人(Sámi)就有另一套看法 —— 讓下一代自小參與放牧工作、擁有生活起居發言權、鼓勵他們在不同生活範疇獨立決定。儘管這種獨特的育兒方式,旨在讓孩子準備應對北極生活的極端挑戰、培養適應力,但都市家長,或許也能從中參考一二。
每個薩米人自出生起即獲授個人標記圖案,將陪伴整個人生,並用來標記自己的牧群。早至 10 歲左右,薩米小孩就會參與幼馴鹿耳朵標記儀式,抓住一頭幼馴鹿,用自己的刻刀在其雙耳刻上獨特的標記。除了早日體驗牧養工作,薩米家庭不會遵循固定的作息時間,而是因應當下工作或活動自行分配,在這框架內,即使是孩子也能主自行動。這種讓兒童自主的態度,甚至令 18 世紀以後到過北極的傳教士認為:「薩米兒童似乎能為所欲為,完全不受約束。」
不過,自主不代表為所欲為。挪威薩米應用科技大學副教授 Rauni Äärelä-Vihriälä 育有 2 個薩米孩子,她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解釋:「薩米教育方式的中心思想,是成人不會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西方思想通常期望成人能向孩子提供及分配任務,但對我們而言,行動是要基於自由意志。」她續指:「不管是改變睡眠模式、挑選喜好抑或其他事項,成年人都不可以劃地為牢只講『孩子們應該做甚麼』。此外,我們不會計劃太多事,而是讓事情自然發生。」
並非薩米人出身的 Tytti Valkeapää,嫁入一個薩米馴鹿放牧家庭,育有 6 名 8 至 18 歲子女。雖然跟大多數薩米人一樣,Valkeapää 一家已不再過純粹游牧的生活,而是以雪地電單車代步、多數住房屋而非帳篷,但薩米孩子們的自主權沒有因此改變。北極季節極端,當地人的睡眠時間也會隨季節變成夏短冬長。自稱從來不會要孩子同時上床睡覺的 Valkeapää 表示:「孩子們的睡眠模式調節得十分自然,不用我強迫。我們在標記馴鹿耳朵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幫忙,當他們不參與時,就在畜欄外玩耍。」
薩米父母不會指點孩子要做甚麼,當地有句俗語「你自己懂的」(ieš dieđát)反映薩米人相信孩子自有分數,毋用多說。如孩子堅持輕裝出門,薩米父母便可能說「你自己懂的」,孩子自會思考。Äärelä-Vihriälä 表示,本著「隨他長大自會學到」(Gal dat oahppá go stuorrola)的想法,「我們認為必須給孩子時間,可以思考並表達自己的意見」。挪威薩米大學學院榮休教授 Asta Mitkija Balto 則在一篇研究論文點出,薩米式育兒主要目標是「為孩子們的生活做好準備,培養能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的獨立個體,讓孩子們自我肯定,對生活產生喜悅與熱情」。
當然,培養孩子獨立精神之外,也要兼顧群體生活。Äärelä-Vihriälä 提醒:「孩子不單是個體,更重要的是屬於大家庭的一員,他將要對這個家庭負起責任⋯⋯ 除了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人們還必須在不同環境,與不同人相處。」其中一個教育孩子不要過分看重自己的教養方式 nárrideapmi,便以開玩笑、戲弄等方式,鼓勵孩子控制個人情緒;類似的教育方式也能在因紐特人身上找到。用衣服保暖為例,Äärelä-Vihriälä 稱:「如果我發現孩子穿的保暖衣服不夠,我可以問『你要去熱帶海灘嗎』,然後孩子會意識到自己應怎樣做。」以開玩笑為對話潤滑,「這是相當間接,又能鼓勵他們自己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