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壞時代下的樂壇盛事

A+A-

在聖誕節及新年假期,一連兩日見證了兩場香港樂壇盛事:分別是張敬軒 20 周年演唱會,以及在電視機前觀賞了「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軒公演唱會是筆者近年看過最精彩的流行音樂會,沒有之一。除了是因為他的唱功,還有舞台設計、燈光效果、一眾伴舞演員,和被歌迷嘲笑似光波爐的移動裝置,所有元素都成就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演唱會體驗。

至於商台的叱咤,有收看的讀者都會留意到,今年無論是個人、還是組合,新面孔都特別多:近期大熱的 Mirror 成員得獎基本上是意料中事,但所謂人紅是非多,網絡上對於這一批新人的唱功、態度、甚至私生活的攻擊都陸續浮現。

每一次筆者寫流行文化,都有讀者覺得這是做「港豬」的表現 —— 關於做一隻「港豬」,大意就是指一個人沉醉於飲食娛樂,忘記了自己生而為人的社會責任。但筆者可以斷言,香港近年的流行文化產物,包括歌影電視,絕對不是「港豬」的飼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排大熱電視節目「Error 自肥企画」的最後一集,就有所謂「娛樂至死」的探討。

但是,可以赤裸裸討論人生意義的節目始終只是少數,其他流行文化的社會意義,是需要仔細地思考,才會察覺得到。

就以張敬軒演唱會為例,能夠在今時今日於紅館連開 18 場而全場爆滿,絕對不能只歸功於他的演唱實力。軒公之所以深得人心,更是因為觀眾認同他的人格:包括他對於年輕一代努力的認同對於誘殺野豬的不滿等等。而讓觀眾最感動的,是他所流露出對於香港這片土地的感激之情。對比起他的音樂,這些價值觀更加能夠治癒港人的心。

至於叱咤,雖然有論者認為商台破壞了香港樂壇的生態,甚至是 90 年代樂壇沒落的主因(見奇文:笨蛋太多累死香港樂壇)。但叱咤的特別之處,在於「我最喜愛」系列獎項以一人一票選出,入選的歌手、組合,除了反映人氣實力,更代表廣東歌的不同可能性:欣宜獲得女歌手金獎,證明歌迷比以前更加注重歌手的內涵和經歷。在頒獎台上,觀眾再次見證到流行文化的新舊交替,歌手發表得獎感言時的歡呼聲,亦是社會大眾對這些信念的肯定。

最後一提,每逢頒獎禮後,網上都會見到「某某不值得得獎」、「某某得獎證明香港樂壇已死」之說。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有意義的討論,因為透過支持或反對一個偶像,社會可以釐清哪一種理念、性格特質是香港於這一個時代所需要的。這些人口中「香港樂壇隨時會死」的想法是一種危機意識,也提醒了一眾偶像,他們所肩負的責任,遠遠比唱好一首得獎歌更加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