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之後就到拆禮物日。交換禮物似乎是聖誕節指定動作,不過,要在人頭湧湧的商場選購禮物、網購又怕臨近旺季未能準時送達,費時費心之外還費錢,到底意義何在?康涅狄格大學人類學及心理科學副教授 Dimitris Xygalata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送禮的作用。
節日是關心身邊人的好時刻。不過比起一份自己為他人挑選、未必合用的禮物,每個人直接把錢用在有需要的地方,豈不是更能照顧所有人?Xygalatas 指,交換禮物看似浪費、不切實際,但社會科學研究卻反映,送禮其實有可取之處。
已故人類學家、有社會人類學創始人之稱的馬凌諾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曾在巴布亞新畿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田野考察中,記錄了馬西姆一帶的人(the Massims)一直奉行製作及交換禮物傳統。人們會交換貝殼頸鍊及手環,這個行為擴展至島嶼各部落之間,成為一項交換禮物儀式 —— 頸鏈、手環分別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換,形成一個稱為「庫拉環」(Kula ring)的交換圈。
各個島嶼上的人願意乘坐不安全的獨木舟,在危險的太平洋水域航行,只為了交換那些實際用途不大、價值不高、頻頻轉手所以不常佩戴的飾物,意義似乎不大。但 Xygalatas 強調,整體而言,他們通過「庫拉環」創造出共負責任的循環,形成涵蓋整個社區群體的互惠關係網絡。由此看來,送禮這個行為並不講求如何有效運用時間與資源,而是成為了他們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部分。
想一想,人們在聖誕節等日子買禮物給身邊人,跟馬西姆一帶的人也有相似之處 —— 除了錢和時間,一些禮物可能沒甚麼用。然而,Xygalatas 援引心理學研究指,花錢在別人身上,比為自己花錢更令人感覺良好。神經科學研究則發現,比起接受禮物,捐贈能令大腦獎賞機制的迴路更活躍,送禮物的快樂也比收禮物的短暫快樂更持久。Xygalatas 認為,藉著交換禮物,人們更可傳播感激之情,讓每個人得以分享緊密聯繫。
不論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馬西姆人,抑或聖誕樹下的我們,「分享」這種行為向來都是不同儀式的要旨。分享帶來的意義無法以功利、用途量度 —— 物件的作用不是肉眼可見。Xygalatas 指,當人想要分享,送禮作為一項儀式,便與貿易、以物易物等其他物質交換形式有根本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