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貿二十周年:過去為世界帶來甚麼改變?

A+A-
圖片來源: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 年前,2001 年的 12 月 11 日,當時與西方世界正處於蜜月期的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下稱:世貿)。以共產國家的姿態加入世貿,不單是中國發展的轉捩點,也改寫了往後的全球經濟格局,為今天很多地緣政治矛盾埋下伏線。澳洲國立大學經營的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發表社論,分析過去 20 年間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

2001 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 1.3 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六;20 年後,中國經濟規模已暴漲超過 10 倍至約 14.7 萬億美元,按國際匯率屬全球第二,若按購買力平價和貿易總額計更是全球第一,成為包括美國在內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廉價的中國製造,可令發達國家的企業從中獲取利潤,也令當地消費者保持生活質素。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又從其他國家採購大量半製成品和原材料,使東南亞國家加快與中國經濟融合,成為生產鏈一部分。

中國加入世貿後,為很多國家帶來結構性轉變。部分國家如果有比較強大的社會安全網、具有彈性的市場政策,更能受惠於中國崛起。然而,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未能有效分配經濟成果的話,就得面對「中國震撼」(China shock),中產收入增長停滯、職位外流致藍領工人失業。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團隊的研究估計,在 1999 年到 2011 年,中國的進口挑戰令美國製造業流失了 200 至 240 萬個就業職位。而保守主義浪潮亦因此席捲西方國家。

中國經濟崛起,亦都為國際治理(global governance)體制帶來龐大壓力。西方國家批評中國沒有遵守世貿規則,包括沒有公平開放市場,還有長久以來的知識產權爭議。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引發新一波貿易戰,而中國亦憑藉強大的經濟力量向多個國家施壓。2020 年起,中國屢次以反傾銷稅為名,向澳洲多項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最新一個受害者是立陶宛,中國向多間跨國企業施壓,要求停用該國生產的零件。全球貿易體系就在兩大強國對陣之間撕裂。

不少國家正努力發展世貿以外的多邊機制,澳洲的遭遇,令很多國家意識到要尋找替代市場,分散貿易風險,例如日本、加拿大、澳洲在內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可是中國試圖加入 CPTPP 的同時,美國卻沒有任何動作。「東亞論壇」的社論就呼籲,美國在國際社會要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領導國際機構改革,而非進一步放棄參與。中國亦不應該再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作擋箭牌,認清其國內外的經濟政策,有損其他國家的利益。

在結語中,「東亞論壇」的社論對中國政府提出四點呼籲:一、全面而清晰地支持世貿改革;二、拒絕以經濟脅迫作為國際政治手段;三、放棄對美國的「規管貿易」(managed trade)政策,以及;四、積極參與建立跨國貿易體制。只有這樣,中國才可以在國際社會中,建立作為經濟領袖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