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透視未來,還承載上世紀末的社會焦慮?

A+A-
電影「22 世紀殺人網絡 3:驚變世紀」(The Matrix Revolutions)劇照。

「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即將上畫,叫影迷既期待,又不敢抱太大期望,怕續作會破壞前作結構。回顧這部劃時代的科幻經典,被視為數碼年代虛實難分的預告,有影評人卻分析,作品在 1999 年上畫時,其實還捕捉了上世紀末全球對千禧年的焦慮。

究竟哪個年份算是人類文明顛峰?依據 Matrix 故事中的惡意電腦程式 Agent Smith 說法,答案是 1999 年,也就是電影首部曲上畫的年份。根據故事劇情,文明在往後 200 年逐步走下坡,人類最終被人工智能操控,我們感知的現實世界,原來也是人工智能所模擬的 20 世紀末時空 —— 那個據說的人類文明顛峰。

如今回首 1999 年,世界仍然處於冷戰結束的昇平時期,國際秩序相對穩定,還未發生 911 恐襲,瘟疫似是遙遠的前現代記憶,似乎都應驗了 Agent Smith 的說法。

影評人 Brian Raftery 在英國「衛報」則分析,這故事設定還成功捕捉上世紀末的時代氛圍 —— 世界對千禧年既期待又焦慮,究竟科技進步引領人類邁向怎樣的未來?會否如當時流行的預言般,人類要面臨末日浩劫?別忘記,當年全球還受到千年蟲問題困擾,電腦系統恐怕難以跨過千禧年,形成全球秩序大亂的焦慮。

在這股世紀末氣氛中,Matrix 異軍突起,由兩位名不見經傳的華高斯基兄弟(Wachowskis,現稱華高斯基姐妹)製作、尚未有票房保證的奇洛李維斯(Keanu Reeves)主演,時至 1999 年底,Matrix 的神作地位經已確立。

Matrix 製作顯然參考過香港動作片和「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卻加入攝影機 360 度環迴拍攝技術,經數碼處理後,製作出角色半空定格、避子彈的超慢動作,鮮明的視覺風格無出其右。在電影上映不出幾個月,其文化影響力已經非常顯著,畫面處理被無數電影人爭相戲仿。

Raftery 形容,Matrix 是「數碼年代真正的大製作」,不僅示範了數碼技術會如何革新電影製作,還預告數碼技術對我們生活的衝擊。在芸芸荷里活電影中,絕少有作品能夠短時間革新主流電影製作,上一部有同等影響力的作品,已經要數到 1977 年的「星球大戰」(Star Wars)。

電影「22 世紀殺人網絡」(Matrix)劇照。

Matrix 最精彩的部分,當然不僅是官能刺激的動作畫面,其科幻設定甫開始就使得觀眾著迷。對於對新科技充滿懷疑的觀眾而言,電影印證他們內心對人工智能反撲人類的恐懼;對當時已投入網上世界的觀眾而言,電影反而揭示數碼世界有不同可能,人類仍然有反制人工智能的希望。

翻查 1999 年英文討論區 Ain’t It Cool News 的封存記錄,當年不少網民都熱衷討論「我們被電腦控制了嗎?」、「假如 Matrix 真實存在,我們要怎樣做?」等哲學問題,坊間也確實出版過不少嚴肅著作,透過解讀 Matrix 探討哲學問題。

踏入社交媒體和 Meme 風氣盛行的 2010 年代,這部經典的片段還是縈繞不散。戲中叛軍領袖 Morpheus 向主角 Neo 提供紅色藥丸和藍色藥丸選擇 —— 吞下紅色藥丸,你可擺脫 Matrix 奴役,但要直接面對真實的荒涼;吞下藍色藥丸,你會繼續無知,沉醉在 Matrix 模擬現實的夢中。

這幕戲在當年可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後來卻透過 Meme 圖無限重生,不斷與我們當下的現實扣連,用來追問社會表象背後的真實,質疑我們是否受到體制所蒙蔽。這個片段的流行,或許也反映我們準備邁向「元宇宙」的焦慮 —— 當網上虛擬世界充斥著各種虛假訊息,每個人都依據自身意願,選擇活在自己喜歡的現實,我們是否已不自覺活在 Matrix 中?這個問題似乎愈來愈難解答,還看第四集會否給我們更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