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下人與人之間減少接觸,衍生出南韓潮語「Untact」(언택트),意即非接觸。該詞更成為當地新政策,南韓政府及商業機構投入大量金錢推行非接觸服務。不過,生活中減少接觸,雖可降低病菌傳播機會,卻令社會變得疏離。
居住首爾的大學畢業生李秀彬(이수빈,音譯),自覺在大流行期間的新生活方式,反令她覺得舒適。她說:「在大學圖書館,我會在網上預約想要的書,書籍被送到儲存櫃待取前,已透過專門消毒器消毒。『Untact』讓生活許多方面變得方便。」
在日常生活中,Untact 愈來愈普遍,像在咖啡店內,機械人會沖調咖啡並送到客人桌上,而機械臂能夠炸好薯條及雞肉。在龍仁世福蘭斯醫院,由 5G 驅動的消毒機械人 Keemi 會為人噴灑洗手液、檢查體溫、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甚至警告不戴口罩的人。無人或人機混合商店亦正蓬勃發展,電信運營商 LG Uplus 最近開設數間非接觸智能電話商店,客戶可在店裡挑選電話型號、簽訂合同及購得最新的智能電話,期間無需與真人打交道。
公共服務亦嘗試選用非接觸模式。首爾市計劃建立一個「元宇宙」(metaverse),政府人員的虛擬化身會解決市民的投訴。部分地方政府已使用人工智能聯絡機械人,用以監控自我隔離者的健康狀況。對於在家接受治療的 Covid-19 患者,政府應用程式還可以監察他們的健康狀況,並安排醫生視像問診。
Untact 更可能成為推動南韓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小暨新創企業部部長權七勝指出:「在吸引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從事無接觸服務的公司,比從事面對面服務的公司具更大的增長效應。」像 15 間南韓獨角獸公司中,就有 12 間在其主要業務中使用非接觸技術。其部門亦於此範疇作巨額投資,到 2025 年將對「Untact 增長基金」注入 9 萬億韓元,以發掘及支援 1,200 間與無接觸有關的初創公司。
當地許多人歡迎這種轉變。首爾研究所(Seoul Institute)發現,有 80% 曾使用非接觸服務的首都居民表示,他們在大流行結束後仍會保持此習慣。不過,李秀彬就認為雖然她已習慣使用非接觸技術,但擔心其他人用起來會有困難。她說:「數天前,我必需在自助服務機前幫祖父點餐。」權七勝承認,挑戰在於 Untact 突然帶來數碼化轉型,有些人未必跟得上,政府需要實施政策和法規配合以「取得平衡」。
啟明大學社會學教授崔鍾烈(최종렬,音譯)更指,雖然發展一個非接觸的社會有其好處,但同時也會威脅到社會團結,最終可能變相令某些人被孤立。崔說:「如果更多人因為缺乏面對面的互動,而失去『接觸的感覺』,社會將面臨一場根本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