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加拿大鵝絨」與 LV 在世界各地「先進國家」都設有寬鬆的顧客退貨機制,獨是中國特別嚴謹?絕對不是加拿大鵝絨或 LV 的老闆的祖先,曾經參加過八國聯軍侵略清國,而遺傳的「種族歧視基因」到今日發作,而是「中國國情」之下的中國消費行為,形成統計學數字,換言之,金錢決定商業行為,與「西方列強不想中國強大」無關。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購物時人的心跳加速,會引起愉悅感。此一心理激素分泌,一直延續到向各界炫耀。但其後情緒復原,回復「理性」,會想到花了錢,買了新衣,以後卻不常穿用而感到後悔,或會決定退貨。
為何多歐洲名牌不在中國大開退貨「閘門」?業內人士亦有不同解釋。
一個奢侈品市場部人士早年接受訪問,曾告訴記者:某保健品品牌在上世紀初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效法美國提供「無理由全款退貨」,顧客在使用後若感到不滿意,只要瓶子還在就可退得全款。
這項政策在美國實行多年,美國人自小教育誠信。
然而在中國實施後,店前每天都有長龍,該品牌最終不得不改變政策。
那位人士解釋:「奢侈品在中國不敢無理由退貨和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習慣也有關係,如果推出無理由退貨服務,可能有些人會在重要場合使用一次後,來店裡惡意退貨。」
英國邊山大學(Edge Hill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傑夫.貝蒂(Geoff Beattie)認為:購物讓人們享受愉悅感,而退貨則讓人們得以免費享受購物愉悅感。
社交媒體更是助長退貨的一大推力,有 10% 的消費者承認,他們買了新衣服穿上去拍自拍照,上傳 Instagram 或 Facebook 分享好友之後,就把衣服立即退貨。
中國國情與世界其他地方非常不同,社會制度有異,追求 GDP 增長強烈,消費者的行為和心理,與美國不同。
若在微信和抖音發達的中國,「爽一把就死」的小腦條件反射,加上 Selfie 手機傳送照片之後群組的「點讚」反應:一名上海女消費者買了一件名牌,穿上之後自拍發到群組,如果群組的正面反應或 emoji 不如這位女生預期,一腔熱情可能就迅速冷卻,再想一想每月的收入,這件名牌的花費比例太高。冷靜下來,當初購物的虛榮感消失,會傾向退貨索錢。
網絡購物愈流行,消費行為也令退貨更加方便,因為網絡退貨不需要面對銷售人員,退貨時沒有任何「愧疚感」,也不會感到難堪。
加上黑色星期五等各種限時或限量的打折降價促銷活動,也鼓勵消費者恐慌性購買,進一步助長了退貨潮。
在中國市場,愛國主義和排外情緒會無端端高漲,中國消費者的網絡羊群效應巨大。若美國對中國不友善,澳洲附和,韓國萬一也加了幾句,網絡情緒有無形之手操作,很可能令澳洲貨和韓國產品,在未來的兩星期退貨數字爆發。購物的非理性,與網絡情緒擴充的非理性結合,再加上民族主義排外仇恨的非理性,三重非理性交疊,自然令「西方列強」許多國家的品牌,退貨數字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炮轟該國的效應掛鉤。加拿大與中國因孟晚舟案交惡,加拿大鵝絨成為退貨問題的追擊對象,當也不是偶然。
處理消費者退貨對商家構成了不小的額外成本,除了運費之外,還包括包裝費還有清潔費,還有處理退貨的時間成本。對商家而言,被退的貨品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經過檢查整理重新上架,否則商品可能失去最佳銷售時機。
這些都給商家帶來的隱性的成本和壓力,巴克萊信用卡(Barclaycard)調查發現,有 3 分之 1 的零售商為了應付退貨成本而調高售價。
網購巨頭亞馬遜公司據報更是採取反擊行動,將習慣性退貨者列為拒絕往來戶。此舉會否演變為歐洲品牌列強逐漸的共識?若是如此,又會不會被視為八國聯軍又一次侮辱和挑釁?中國這個市場雖大,錢很容易賺,利潤極為豐厚,但網絡情緒有如全球最刺激的過山車。對於西方商品,永遠具有「今日奉為神明、明日淪為魔鬼」的俄羅斯輪盤式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