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大和撫子」形象,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軍政府宣傳。而早於上世紀 20 年代中後期,日本社會相對繁榮,亦催生出一股年輕女性風潮「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這種近百年前,享受在百貨公司購物、在咖啡店打轉、看電影、聽爵士樂、抽煙的日本摩登女孩生活,可能顛覆今人對她們的認知。
上世紀 20 年代,美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咆哮的 20 年代」(Roaring Twenties),時尚的飛來波女郎(Flappers)也隨之出現。澳洲伍倫貢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名譽教授 Vera Mackie 表示,當時「全新及現代女孩的形象,是跨國現象」,日本也不例外。「在 1930 年代的蕭條及軍國主義興起之前,20 年代是相對繁榮的時期…… 現代女孩形象出現,反映出社會性別關係的變化。」
1872 年,明治政府頒佈「學制」,開始推動義務教育, 令日本女性往後有更多就業機會,也因此擁有一定經濟能力,可以通過消費、打扮及消遣玩樂,突破原有社會界限。就打扮來說,花俏的和服與長裙,加上時髦的絲襪、高跟鞋,取代了保守衣著。女士們又會畫眉、畫眼影眼線以突出眼神,嘴唇塗上深紅色,一貫的長髮則剪成「妹妹頭」(Bob cut)。
經濟能力之外,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永原宣認為,摩登女孩的出現,主要是媒體塑造而成。「1920 年代的日本,見證著各類媒體行業爆炸式增長,報紙雜誌漸漸得到數以百萬計讀者,他們不再限於以往少數受過教育的精英。」同時娛樂選擇亦有所增加。雖然留聲機和唱片等早在明治時代已傳入日本,但永原指這些事物在 1920 年代方流行起來,Victor、Columbia 等唱片公司也相繼在當地設立子公司,創造「面向大眾的音樂產業」。
要數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可能是電影。永原指:「荷里活電影裡,美國飛來波女郎的形象非常受歡迎。」此外,國內電影業不斷成長,電影流行且價格合理,在 20 至 30 年代成為日本的大眾媒體,也在傳播摩登女孩形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永原補充:「新興媒體不斷傳播這類想像和形像,其中有部分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她們於是效仿媒體上女性的服裝、髮型,甚至是價值觀。」
摩登女孩興起,同時反映日本階級體系的變化,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發展。「資生堂廣告頻繁使用摩登女孩的圖片,證明營銷者將之視為『富裕、個人解放的象徵及中產階級的理想』。」摩登女孩打扮劃時代,其生活方式也突顯一個時代的精神。「1920 年代的女性,生活跟父母那一代截然不同,能獲得以前無法企及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多未婚女性在公共部門工作,稱為『職業女性』(しょくぎょうふじん)。」
1920 年代標誌著一小部分城市日本人的經濟增長,最終形成新的中產階級,這群人大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公司、政府部門受薪僱員及其家屬。永原指:「摩登女孩多屬這類新型城市居民,在 1920 年,她們的數量佔東京人口兩成以上。」部分摩登女孩的職業,可能是學校教師、秘書、電話接線員或巴士售票員等。
摩登女孩應時代而生,也隨時代轉變而消失。隨著 1930 年代後期,日本加緊亞洲軍事擴張,政府要求民眾過簡樸生活,過去的年輕女性廣告宣傳不再出現人前。1938 年,政府進一步干預國民的衣著,對女性服裝也有規範。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色彩鮮豔的和服開始在街上消失。戰爭之下,女性的生活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與戰爭密切相關,成為國家的一部分。日本英語作家永井真理子指,往後幾年,摩登女孩的特徵,就在戰時日本社會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