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心血來潮,在 IG 限時動態詢問台灣讀者他們眼中的香港是怎樣的,以作我下一部 YouTube 影片的題材。本來只是隨口問問,沒想到私訊卻像雪片般飛來,大家都很興奮的跟我分享對香港的看法。
看見台灣人對自己出生的城市如此感興趣,身為香港人,還真的有點感動。在這世代,還會願意了解、接觸香港文化的人已經不多了,即使他們的答案與實際上的香港稍微有出入,看著卻反而有種「發掘了自己城市另一面」的趣味。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台灣人眼中的香港是怎樣吧。
(以下答案按人氣排序)
5. 很快
別誤會,這裡指的「快」是指「生活節奏很快」。
在香港,因為地少人多,各種公共設施、交通、餐廳位置等幾乎都不夠用,所以「做事要快」已經植入了我們的基因,做甚麼都要快、快、快,這樣才不會影響其他人的權益。本來以前生活在香港時不以為然,但來到南部後,發現扶手電梯原來可以這麼慢、結帳掏錢時慢慢來也不會被罵、緩步走在路上也不會擋到人…… 才知道,原來香港人真的快得誇張。
做事快,的確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產出更高;但同時也大大減低了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樣的「基因」,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4. 地方很擠
香港地方小這件事,我猜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不過,台灣人眼中的「小」,和香港人眼中的「小」,還是不太一樣。
台灣人眼中的小,可能是房間很小、客廳放不下飯桌、廁所內走不到幾步;但香港的「小」,是沒有房間、沒有客廳、廁所內只能轉身,然後一家三口住在這樣的地方是常態。不過關於香港房子有多小這件事真的說到快口臭了,這邊就不再著墨太多了。
有一個蠻有趣的私訊是,台灣人原來很驚訝於香港的「搭枱」(併桌)文化。雖然在疫情前,在台灣併桌吃飯也算常見,但台灣的併桌可能就是 4 人桌剛好坐 2 組陌生人,香港則是 2 人桌可以塞 4 個陌生人、4 人桌可以塞 6 個陌生人、6 人的圓桌還能塞到像擺一圍酒席這麼誇張。反正只要找得到椅子,就能見縫插針,香港人也對此見怪不怪,但在台灣人眼中,應該會覺得很不習慣、不衛生吧。
不過在疫情後,每間餐廳都安裝了隔板,昔日熱鬧的光景可能難以再重現了。
3. 滿街都是古惑仔
台灣人認識香港的方法,十之八九都是來自經典的港片,像是「無間道」、「古惑仔」等,所以得到這答案也是意料之內。
不過,在香港住了 20 多年的我,還真的沒多少在街上見過古惑仔。
在我出生的年代,香港的治安還算不錯,甚麼「劈友」(砍人)、黑幫槍戰之類的已經很少發生。在街頭上流連的,充其量是一些模仿古惑仔的「MK 仔」(類似台灣的「8+9」),他們幾乎都是一頭金髮、瀏海長得擋住眼睛,然後叼著一支菸到球場、公園之類的地方找人欺負的小屁孩。他們只敢「𠝹手」(割腕),劈友倒是不敢。
古惑仔的確是存在的,只是他們不像電影上般四處張揚、又或是像陳浩南那樣帥氣瀟灑。現在的古惑仔啊,搞不好還是那些穿著制服、滿口「伸張正義」、「除暴安良」的人呢。
2. 服務生都很兇
相信看見這回答,香港人都會會心微笑。
在香港,吃飯是真的要看服務生臉色。畢竟香港做甚麼都要快,你吃飯慢了就會影響下一位客人的吃飯時間,影響下一位客人就等於影響餐廳的翻桌率,影響翻桌率就等於影響餐廳利益。談到利益的份上,香港人是真的會跟你「死過」(拼命)的。
是的,香港人重視利益,對此我們毫不諱言。畢竟在這高壓的社會,生活都已經被剝奪了,連利益都不重視的話,真的會讓人失去生存意志。我猜,這也是別人會覺得香港人「冷漠」、「沒有人情味」的原因吧。
不過,也多虧這個性,才能讓香港人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仍能求生。所以,這是種無奈,也算是一種特長吧。
1. 食物很好吃
身為香港人,我真的可以毫不害羞地大喊,香港食物是真的好吃。
不論是茶樓點心、茶餐廳小吃或是街邊小炒,每樣食物都讓我回味無窮。我很喜歡有「鑊氣」(鍋氣)的食物,而香港的炒飯、炒菜、炒牛肉等都相當有鑊氣,捧出來時都熱騰騰、夠入味卻又不膩,光是一款菜式就能讓人配上 3 碗白飯。更別說講求手工技巧的精緻點心,或是光看那金黃脆皮就能讓人垂涎欲滴的燒味了,全部都讓我吃了 20 多年還不厭。
香港的早餐也毫不遜色。以往住在香港時,最喜歡假日和家人早上到茶餐廳點個「早晨全餐」,一手拿著烘至金黃色的多士、一手夾起新鮮熱辣的沙嗲牛麵送進嘴裡,不時啜一口濃郁香甜的絲襪奶茶,真的好不過癮。胃口沒那麼好時,也會到樓下的小吃店買一串燒賣或一包腸粉當作早餐,把它們沾上滿滿的豉油、甜醬、花生醬、辣油再一口咬下,雖然食物本身的味道都被蓋過,但這種廉價、不健康又高熱量的味道就是讚,也是每個香港人在學生時代的回憶。
寫到這裡,肚子又餓了。哪天疫情如果能結束,真的好想飛回去大嗑一盒肥叉鵝雙拼飯啊。
不知道你眼中的香港,又是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