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中,耶穌有一個著名比喻,講述三個僕人管理主人金錢顯出才幹高低,而氣候危機當前,似乎也有三種不同性格和能力的物種,有人致力漂綠,有人力不從心,也有人引領全球。
全球要紓解氣候危機,不同國家除了靠在國際場合打嘴炮,簽署一些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更重要是在國內落實政策,兼且聯動私人企業的資產,才有可能達致減排,但有些國家或地區空有一身本領,卻不懂好好利用自身優勢,實在可惜。
剛剛於 11 月中完結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之上,不少私人企業也盡力闡述減碳路線圖,而大家認為比較有象徵意義的,是全球金融業及其投資人共同許下承諾,由 450 家銀行、保險業者和退休基金組成的「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其擁有 130 萬億美元資產,將協助各個國家在 2050 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
但對比 5 月時的承諾,原來 2050 年碳中和目標並無寸進,不同的只是參與聯盟的機構投資者由 160 間升至 450 間、管理資產規模(AUM)由 70 萬億美元增加至 130 萬億美元,以及更多企業作出一個長達 29 年的承諾,也難怪被活躍於推動氣候公義的「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抨擊為漂綠。
至於力不從心的國家,日本的企業或許是個好例子。這個國家自福島核事故後就沒有再使用核能。以 COP26 的日本展區為例,三菱集團展示了一系列減排科技,很多技術也是治標不治本,如氫燃氣輪機技術的背後原來是啡色氫氣、重工業脫碳技術等等未必能抵得過天災。
要避過氣候災難,創新科技是必由之路,但投資在氣候創新(Climate Tech)的資金遠遠不夠。美國著名創投基金 Sound Ventures 基金經理、氣候投資專家 Susan Su,早前撰文分析哪些主流投資者最支持氣候創新科技,並歸納整個行業的現況與未來危機。
在這位 ESG 投資專家的心水名單中,新加坡主權基金在氣候投資的貢獻和能力冠絕全球,這家管理 2,300 億美元的國家級基金,從初創公司的風投式直接投資,到作為基金的 LP 等均有涉獵,當中與氣候相關的投資橫跨不同行業,包括可持續紡織、農業科技、合成生物科技及再生能源等。
至於位列機構投資者排行首名的,為富商李嘉誠的私人投資旗艦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這家由周凱旋掌舵的國際級創投基金,不但早期在主流消費互聯網和企業軟件中獲利豐厚,亦敢於轉型擁抱各類深度科學,投資一系列有助解決氣候的科技項目,包括衛星、氫氣能源、合成生物科技、固碳技術、農業科技等。
氣候危機是眾人之事,這間蜚聲國際的創投基金為了喚起社會關注,近日更破格「拍鬼片」宣傳 ESG,故事講述由塑膠廢料化成的「厲鬼」輪迴無期,怨念比鬼魂更深,其孽與害在人間 500 年不散,一般驅魔人的慣常做法無用之餘,還遭孽纏身。
結局指要解開百年「膠結」,拯救人類命運及未來,就要在無可挽回之前,找到百分百可堆肥(100% Compostable)科技。相信此科技就是維港投資發掘的新科技 erthos,解決塑膠無法分解、政府無法有效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