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歷獨裁酷劫:印尼「小香港」山口洋

A+A-
去年 2 月,山口洋一個市民在新年前夕拜訪廟宇。 圖片來源:Victor Fidelis Sentosa/Opn Images/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最大族群是爪哇人。華人只佔人口 1.2%,但在某些印尼地區,華人卻佔大多數,山口洋(Singkawang)就常被稱為「婆羅洲的香港」(Hong Kong van Borneo)。當地沒有像香港般繁華的城市面貌,卻在飽歷獨裁酷劫、排華浪潮之後,仍然屹立不倒,保留了獨特的身份認同。

山口洋位於印尼西北部,是婆羅洲西加里曼丹省第二大城市,截至 2020 年人口大約 23萬,當中華人佔超過 70%。當地華人歷史源遠流長,一說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的商貿活動。而在 18 世紀,客家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蘭芳共和國」,當中山口洋據說是共和國的一部分。而再要細分的話,山口洋以客家人為主,潮州人為數亦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坤甸亦是以華人為最大族群,更相傳是羅芳伯的發跡地。

山口洋的名字,據指正是由客家人所取,其中一說法是解作「近山、近河口,又近海洋的地方」。駐印尼台經貿代表處新聞組組長李東明的專書考究指,西加里曼丹盛產枸黃樹,客家人會將從中採集到的天然藥材稱為「山枸黃」,並以客語稱呼當地客家群體「山口羊」,並慢慢演變成印尼話中的 Singkawang。不過由於「山口羊」的說法不好聽,後來村內的有識之士,認為當地「背山面洋,形同一個聚寶盆」,於是就以「山口洋」以取代舊名山枸黃與山口羊。

山口洋一個香港市集。

印尼在二戰後獨立建國,但一直未能平息種族矛盾。1965 年,右翼獨裁強人蘇哈托掌權後,為了肅清左傾的蘇卡諾前朝勢力,大舉攻擊左派和華人組織,在 1965 年到 1966 年之間的所謂「排華運動」中,有大約 50 萬人被屠殺,當中多為華人。在蘇哈托任內,華人受盡排擠、文化被打壓,被迫改印尼名字,禁華語和傳統風俗,包括公開進行祭祀儀式。到 1998 年,印尼又再一次出現大型排華「黑色五月暴動」,上千華人被殺害和強暴。

多倫多大學人類學家 Emily Hertzman形容,山口洋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獨特地方,與其他印尼城市不同,即使經歷暴政,華人色彩卻依然隨處可見;亦因為山口洋是國內少數可以自由地活出自身族群文化的地方,當地的客家華僑大多展現強烈的身份認同,並保留中文名字。除了官方的印尼話外,客家語亦十分普及,而且是操一種與台灣客家話不同的河婆腔;不過年輕一輩就未必懂得漢字。另外,山口洋又被稱為「千寺之城」,有大量道教廟宇。

瓦赫寧恩大學的文化地理學家 Meghann Ormond 的團隊亦指出,山口洋華人會透過清明節和迎神節(元宵節)操演出自身的獨特中華性(Chinese-ness),當中迎神節的十五暝活動就混合了道教儀式與原住民巫術。而在後蘇哈托年代,印尼自由化,華人享有更大文化自由後,山口洋獨特的華人色彩成為了重要的文化資本。前山口洋市長、兼印尼首位華人市長黃少凡認為,元宵節慶祝活動是振興旅遊經濟的方法,而其任內致力「讓山口洋華人的傳統發揚光大」。

山口洋與香港其中一個有淵源的地方,是「印尼新娘」。在上世紀,當地有很多婚姻中介所,介紹客家姑娘出嫁外地,這班女子最終大多前赴台灣,但亦有不少人嫁往香港。很多山口洋姑娘嫁到香港後,努力貢獻本地,有人就開起撈麵店,把山口洋珍味帶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