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從「梅艷芳」中看香港、看時代

A+A-
「梅艷芳」電影劇照。

今次不寫體育,寫全城熱論的傳記電影「梅艷芳」;不用擔心,我不是寫影評,無甚劇透。眾所周知,梅姐很迷碧咸,依稀記得看過她說,她喜歡碧咸球技好。我想,梅姐迷偶像的球技(或者也迷靚仔外表……),但「梅迷」迷梅姐的,又豈止歌技或演技?

感謝 *CUP 媒體的邀請,得以出席優先場,先睹為快。錦上添花的,是有幸受命為映後座談會擔任司儀,與觀眾一起跟導演梁樂民及飾演掌摑梅姐者「郭老闆」的邵仲衡對談。

重申我不是在寫影評,這已經有太多人在寫了,大家想看拍攝手法、電影特技、演員演技、劇情安排等分析,大把選擇。我來寫寫作為 80 後的觀後感吧。

當日,我為主持這場座談會做了一些功課,也寫下了幾句:「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去看,總會找到讓你們動容的部分,也總會找到你們對生命,對時代,對香港等等的一些答案。」

看完之後,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看這電影,看的根本不只是梅姐的傳奇,更多是看香港,看時代,看生命這回事。

我本身就對這電影期待已久。從很久以前開始,我跟許多人一樣,常聽那個年代巨星們的歌,看他們的片段、訪問、資料。連母親也笑言:「家中總像 8、90 年代。」

年輕一代說,8、90 年代的香港真美好。大概美好在於有粒粒巨星,歌影視輝煌,香港人彷彿有享之不盡的娛樂盛宴?美好在於當時的社會?也在於遍地黃金,是工求人,而非人求工?又或美好在,當時大部分人只管做好自己,work hard play hard,時候到就履行人生階段的不同任務,那樣簡單?

之前跟另一看了其他優先場的朋友說起,她說電影除了讓人懷念梅姐,更是讓人懷緬那個令人憧憬的香港。

我對那時候的香港,有幻想,但也有疑問。以上說到的美好,我好奇的是,如果我們活在當時,是否一定覺得好?假設梅姐、「哥哥」張國榮、陳百強等巨星生於當代,是否又能登上殿堂?我在聽歌時,有時會跟家中長輩談到「你們以前真好」,他們不否認,但也不時會說:「但我們哪會像你們講甚麼夢想?以前到 26、7 歲,就很自然結婚,然後生孩子,之後就是為頭家努力……」

究竟,哪個年代的香港,是真正的好呢?

當日的映後座談會,時間不長,如果可以像我平時做節目般,慢慢訪談兩位嘉賓,就更好了,哈哈。然而,我很記得梁導演說到電影篇幅有限,團隊已經盡力將可以放進電影的都放進去;他也講到香港,說到梅姐是香港女兒,但其實第一位香港女兒是 2003 年沙士期間,因救病人而殉職的謝婉雯醫生。至於「郭老闆」邵仲衡則強調,希望大家知道,「香港仲有貨」。

梅艷芳是傳奇,是電影的靈魂。大家在說她,也在說香港。都是香港。

電影中總有留白,香港,如同人生,總能,有時也只能讓大家去想像。「梅艷芳」有句畫龍點睛的對白:「有些人,你是不忍心看他老去的。他們在最漂亮的時候離開,可能是最好的。」人如是,那時代呢?又如果不離開,我們憑著想像,可以漂亮的譜寫多遠?

一直被朋友問好看嗎?會哭嗎?硬要寫一些像影評的話,正如我當晚所說,大場景壯觀震撼,小情節細膩動人。梅迷去看,當然會找到對偶像思念的慰藉。懷緬舊時代的朋友,會欣賞到團隊用心重塑的舊香港。但我想,更動容的,是大家都會各自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同入場的家人在電影甫開場第一句對白後,就輕拍我說:「我已經在哭了。」事後她說:「因為對梅艷芳有感情嘛。」無論如何,只要情懷未變,無論如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多媒體創作人,旱地冰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帶著社會學背景的多棲體育人,節目主持兼旁述,亦從事不同的創作工作,也終究仍是一個「漫遊者」。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繼續以「漫遊者」的目光,陪大家探看這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