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很多工作朝不保夕,各地失業率一度攀升至歷史高位,但依然有成千上萬打工仔決定辭工。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反映,今年辭職人數持續反常高企,8 月有多達 430 萬人毅然辭工,究竟是甚麼因素促成這個「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現象?
人力資源策略顧問 Ian Cook 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雜誌指出,他與團隊深入分析來自超過 4,000 間公司、900 萬僱員的記錄,數據囊括不同行業職位、以及不同年資的僱員,成功就辭職潮得出有趣結論。
疫情前的數據反映,年輕員工辭職比率普遍較高,但針對 2020 至 21 年的研究卻顯示,30 至 45 歲員工辭職人數大幅增長,平均增幅有 20%,至於 25 至 30 歲及 45 歲以上組別同樣錄得升幅。屬於年輕組別的 20 至 25 歲人口,辭職人數則不升反跌,可能是財務狀況較不穩,以及各行業對聘請新人的需求大減有關;有趣的是,60 至 70 歲組別辭職人數同樣減少。
這種反常的辭職異象,相信與疫情密切相關。譬如在家工作以後,企業沒有機會面對面訓練和指導新人,所以僱主傾向聘請行業經驗較豐富的員工,以致職場生涯處於中期的僱員,轉職的機會遠大於其他組別。與此同時,有部分人在疫情下高壓工作,累積大量怨氣,可能早就打算轉工,只是去年疫情發展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使他們推遲到今年疫情回穩才主動轉職。
辭職現象在各行各業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因疫情而需求急增的行業,僱員辭職的機會普遍更高,譬如醫護人員離職人數較去年增加 3.6%,科技公司僱員辭職人數增加 4.5%,可能是過去一年工作量不勝負荷所致,至於製造業和金融業離職人數則下跌。
「大辭職」現象不是美國獨有,英國職位空缺在 8 月首次突破 100 萬,招聘中介公司 Randstad UK 調查同樣反映,有 24% 受訪者表明計劃在 3 至 6 個月內離職,遠遠超過疫情前的每年平均值 11%。隨著職場上有大量空缺,只有 16% 員工憂慮離職後無法找到新工作。
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 Anthony Klotz 率先提出「大辭職」概念,並且在今年 5 月準確預言大規模離職現象。他解釋大家在居家抗疫期間,有較充裕時間抽離做其他事情,便很容易懷疑自身工作的價值,推使很多人下定決心,希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