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博物館本月開幕,不少人關注在挑選展品上,會否涉及政治因素。類似揣測亦在伊朗可見,結果倒是出人意表。就在強硬派教士萊西在 6 月勝出大選、成為新總統的數天前,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並展出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多件作品,包括著名的「瑪麗蓮夢露」。這個反美大國,何以有此舉動?
伊朗末代沙王巴列維在位期間興建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部分原因是為提升國家地位。博物館在 1977 年開幕,由於當時伊朗石油業興旺,在皇后 Farah 的監督下,館方購入大量名家作品,包括莫奈、畢加索、羅斯科(Mark Rothko),以及 Farah 至愛的安迪華荷。直至 1979 年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藏品一度被存放在保險庫。
除了安迪華荷的 Farah 肖像畫被砍爛,多數畫作既沒損毀也沒出售。在 1994 年,伊朗政府曾以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抽象主義畫作「女人 III」,換來波斯古詩集「列王紀」的珍貴手稿。另一些藏品亦曾引起爭議,譬如培根(Francis Bacon)的三聯畫 Two Figures Lying on a Bed with Attendants,中央幅因帶有同性戀色彩,被視為冒犯而遭移除。
但時至今日,當總統萊西為美國影響力減弱而歡呼、文化部長 Mohammad Esmaili 狠批藝術界的「越軌和世俗主義」之際,經翻新後重開的博物館卻甚少政治審查。官員宣稱,除了雷諾瓦的 Gabrielle With Open Blouse 這類含有裸體的作品,以及安迪華荷所畫的巴列維家族肖像,統統都可展出。官員指 Esmaili 對此沒說甚麼,親政權報章甚至予以正評。
部分觀察家認為,政府忙於應對疫情及經濟低迷,故無暇理會。其他人則認為,當局是想藉此證明伊朗的文化生活可與海灣鄰國媲美,譬如正在建設世界級藝術及文化機構的阿聯酋。伊朗的藝術及建築學院現正蓬勃發展,學生多為女性,德里蘭的新興私人畫廊亦擠滿年青人。但在當地辦展仍需許可證,策展人亦常被傳召問話。
Kamran Diba 是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創始館長,他還記得 44 年前該館開幕之時,「伊朗是亞洲最進步的國家,而(阿聯酋最大城市)杜拜只有兩間超市,均為伊朗人所有」。但事過境遷,他現為流亡海外的建築師,直言「如今看看她們,又再看看伊朗」,只嘆祖國再沒當年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