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怪談:鬼怪故事如何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識字率

A+A-
1850 年左右出版的 The String of pearls; or, The Barber of Fleet Street,就有「魔街理髮師」(Sweeney Todd)登場。 圖片來源:British Library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除了參加化妝派對,有人會選擇與朋友一起看驚慄片、講鬼故應節。從古到今,鬼魅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提供了創作靈感,但卻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甚至覺得情節會教壞兒童。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廉價怪談(Penny Dreadfuls)平反,指其能夠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推高識字率。

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已經是世界一線強國,出版業發達,印刷成本大幅下降,市面也出現很多流行連載小說,那些小說通常每期只有十多頁,釘裝形式更像是小冊子,售價一般很便宜,只需大約一便士。這些廉價小說題材其實很廣泛,但最深入民心的通常是鬼魅傳說,故此英文叫作「Penny Dreadfuls」。某些知名小說甚至傳播到美國和澳洲等英語國家,部分角色到今天依然深入民心,例如「魔街理髮師」(Sweeney Todd),以及「彈簧腿傑克」(Spring-Heeled Jack)。

廉價怪談大約在 1830 年代興起,一直到 1890 年代末才慢慢衰落,期間風靡數以百萬計的讀者,當中特別受小孩和青少年歡迎。那些小說呈現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奇幻世界,裡面有各種稀奇古怪的角色,例如沉睡的貴族、兇殘的男爵、枯老的女巫,還有殺手、瘋子、鬼魂和死而復生的人。創作內容則糅合謀殺、罪惡和超自然元素,間中還加入浪漫愛情情節。有時候,為了令年輕讀者更容易代入情節,作家會以青少年為主角,例如「積克哈卡威」(Jack Harkaway)。

在 1880 年前,英國尚未推出免費的強制教育,很多出身工人家庭的孩子年紀輕輕就要當童工養家。在 19 世紀初,英國人的首次就職年齡平均為 8.5 歲,很多行業如礦工、煙囪清潔、紡織,都需要身型細小的小孩進行一些特別(很多時高危)的工作。德魯大學歷史學家萊斯(Jonathan Rose)表示,工人階級的少年們每天要到同一間工廠,進行一式一樣的工作,這樣的生活未免過於枯燥乏味,對他們來說,閱讀廉價怪談是逃避現實的方法。

萊斯認為,在正規教育未普及的年代,廉價怪談確實推高了社會的文化水平。為了可以繼續追看連載,小孩們變得更有動力去學習閱讀,當時正正是英國識字率增長最快的時候,小朋友會組成讀書會,一起朗讀最新連載。萊斯指出,那些童工通常只有很少閒錢,他們會交換手頭上僅有的小說,不識字的小朋友亦會坐在一旁聽他人朗讀。廉價怪談成為很多小朋友進入文字世界的第一步,他們長大後慢慢轉看莎士比亞、喬叟等經典作家的作品。

不過,就如今天的電玩遊戲一樣,當時的廉價怪談風潮也引起「道德恐慌」(moral panic),部分人認為那些小說教壞年輕人,滋生罪惡;有人則不屑那些通俗文化,認為工人階級都在「閱讀垃圾」(reading trash)。不過羅斯反駁,環顧整個 19 世紀,英國罪惡率都在下降,人們可以一邊欣賞驚慄故事,一邊做奉公守法的市民。惟當英國邁向 20 世紀,社會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人們能夠閱讀更多種類的文學作品後,廉價怪談也慢慢失去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