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如何顛覆宏觀經濟學?

A+A-
重慶國家養豬大數據中心,以實時數據管理各地豬場情況。 圖片來源:Zhou Yi/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疫情爆發以來,普遍經濟學家都對前景作出壞打算,結果總不似預期。「經濟學人」分析指出,疫情瞬息萬變,宏觀經濟學分析往往追不上發展,以致各國政府和央行更仰賴實時數據,如非接觸支付、航班升降量和餐廳訂座率,以調整抗疫及經濟政策,變相加速數碼科技牽動的實時革命(Real-time Revolution),同時亦可能完善極權統治。

政府從來都渴求掌握更多經濟數據,美國開始計算 GDP、以宏觀經濟學協助制訂政策,可以追溯至 1934 年,但當時由收集到整理數據要足足 13 個月;年輕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經嘗試加快數據收集速度,在 1950 年代透過監察貨車流量,以估算市場對鋼鐵的需求。

1980 年代起,Walmart 已率先利用實時數據管理供應鏈,時至今日,手機與其他流動裝置無處不在,Amazon 更可利用實時數據監控貨品配送情況,Netflix 亦可實時追蹤有多少訂戶收看「魷魚遊戲」。但這類技術在公營部門應用仍相當緩慢,官方計算的 GDP 或失業率,依然要滯後數週至數個月,公佈時經常需要大幅修正,生產力還要花上數年時間才能準確計算。

這些誤差可以造成嚴重政策失誤、數百萬就業職位流失乃至數百億美元經濟損失。「經濟學人」文章舉例,如果美國聯儲局掌握經濟衰退數據,及早在 2007 年 12 月減息至近乎零,就可減輕金融海嘯的衝擊,奈何經濟師在一年後才通過數據發現經濟衰退跡象;印度龐大的非正規經濟和腐朽的銀行體系,使政府只能掌握零散數據,無法結束長期的低經濟增長;2011 年歐洲央行因短暫通脹而錯誤加息,結果使歐元區再次陷入衰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疫情意外加快政府改革步伐。政府追蹤每日機場客流量和航班升降量、每小時非接觸交易金額、餐廳訂座率、港口貨船活動等,以掌握封城對娛樂消費影響、解決供應鏈瓶頸問題,使得實時資訊前所未有地左右經濟政策。實時革命對經濟學之衝擊,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 Raj Chetty 可充當代表,他利用人員充足的實驗室消化實時數據,揚棄經濟理論分析,聲言經濟學家猶如醫生,把所有經濟問題歸結為實證問題。

疫情使更多交易轉向網上平台,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去年全球實時支付量大增 41%,變相使決策當局掌握更多可參考的消費數據。另外,愈來愈多物件可配備追蹤裝置,如追蹤個別貨櫃的行蹤,以了解供應鏈的阻塞情況,同樣是實時革命的技術條件。中國已在試行的「政府幣」(Govcoins,由政府發行數碼貨幣),更可能使得所有資金流向無所遁形。

「經濟學人」認為,這場改革確實可減低政策失誤的風險,可以使決定更透明、更精確,在危機時使救濟金用得其所,繞過繁瑣的官僚程序,當貧困人口失業時,救濟金可以即時轉帳到戶口。與此同時,這種實時革命卻可帶來另一管理風險 —— 不似得統計部門不偏不倚的客觀,大多數實時數據都是來自 Facebook、Amazon 等大企業,結果可能使大企業得到不成比例的政策優勢。

更叫人憂慮的是,政治家與官員透過掌握數據,自認為更了解經濟全貌,對群眾表現得傲慢,更肆無忌憚地操控經濟走向。在沒有民主機制的監察制約下,這種數碼科技應用,便有助實現極致的極權主義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