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發掘人生更多可能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小就看體育新聞,對一些常用的字眼甚為熟悉。到長大後從事傳媒行業,加上年紀漸長,便特別留意報道何時會用上「老將」,甚麼年紀會被形容為「老人」等字眼。

很多時候,運動員在 30 歲過後,就會被稱為「老將」;就像其他新聞,過了 60 歲便通常會被叫作「老婦」、「老人」。明明 30 歲是一個心智和能力上剛累積到一點籌碼,可以獨當一面、翻開人生新一頁的階段,偏偏在運動世界被視為「老」;至於 60 歲,現在大家不都是說「人生 60 才開始」嗎?事實上,時移世易,不少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壽命確實有所延長,在沙場征戰到 40 歲以後的例子也愈來愈多。

確實,不要隨便認老;人生尚有太多可能。特別在運動的世界,可以的話,夢想和嘗試,在大部分時間而言都不會太遲。

今夏得知一個由仁足社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樂在耆足計劃」,是一個為 55 歲以上人士而設的社區長者足球計劃。顧名思義,課程以足球作為媒介,讓長者培養恆常運動習慣,令他們得以紓緩壓力,並且融入社會。

據悉,課程由英國車路士教練為長者而設計,並由資深足球教練及相關專業人士傳授。除了恆常足球訓練,也有體適能及精神健康工作坊、義工活動、傳承技能工作坊及跨代足球班,整體著重思想、肢體、心靈及健康多方面發展。計劃協助長者之餘,也希望幫助年青人建立同理心,促進關懷及溝通等。聽說參加者中有男有女,大部分也是首次接觸足球。當中有 7、80 歲的參加者認為這個計劃讓他們找到另一方式去感受人生的熱誠。

香港雖然被稱為國際大都會,但其實在不少方面仍然落後,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體育固然是其中一項,說的不完全是成績(畢竟運動員成績近年不斷進步),更多的是文化和發展。就如上述計劃,運動就是很好的媒介,去跟社會不同身份、群組、年齡層引伸出的景象接軌(在此例就是人口老化及市民壽命提高),或解決一些問題,甚至製造一些火花。

大概兩、三年前,我在做節目時做過一個關於集結的士司機到足球場競技(星群盃)的賽事訪問,比賽中有人重燃少年時的火,有人頂著大肚腩拚出新的可能,相信跟在司機位置上的他們截然不同。也期待香港能夠迸發出更多運動的不同可能。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多媒體創作人,旱地冰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帶著社會學背景的多棲體育人,節目主持兼旁述,亦從事不同的創作工作,也終究仍是一個「漫遊者」。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繼續以「漫遊者」的目光,陪大家探看這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