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化的英國精神健康服務

A+A-
圖片來源:Nathan Stirk/Getty Images

現代打工一族要應對堆積如山的工作,以及激烈的職場競爭,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而長達一年多的疫情,令社會一直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亦深深影響大眾的精神健康。在英國,各界發揮創意,以各種電子平台幫助大眾走出幽暗歲月,卡迪夫都會大學的管理學家 Elizabeth Cotton形容,當地精神健康服務正走向「Uber 化」(Uberisation)。

根據英國政府的官方統計,在今年 7 月到 8 月,英國大概有 17% 的成年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比例相比年初 21% 有所回落,但仍遠高於疫情前 10% 的水平。英國上下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例如由英國衛生及社會關懷部支助的英格蘭健康教育計劃(Health Education England)就開展一個名為「大聲講」(Speaking Up)的項目,推動更開放包容的職場文化,鼓勵大家表達心聲,從而改善精神健康。不少企業也增設冥想時段,讓員工在繁忙工作之中平靜下來。

自從 2008 年起,英國便推行「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IAPT),每年為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提供抑鬱和焦慮症治療,是現時國民保健計劃之中最大型的項目。活動大約分為 4 至 12 節,心理學家會教授放鬆的技巧、鼓勵正向思維。因應疫情,計劃移師網上進行,心理學家與求助者的互動就更加少,有時候僅以「自救指南」(guided self-help)形式,甚至以人工智能的聊天機械人提供服務。

因此,Cotton 認為英國的精神健康服務正走向「Uber 化」,特徵是愈來愈依賴網上應用程式去提供服務,而且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機會愈來愈零散、更不穩定,她將之比喻為 Uber 誕生後的士司機所面對的處境。有學者會認為,IAPT 可以大大增加服務的覆蓋率,從而改善情緒病問題,例如 2020 年錫菲大學一支研究團隊,在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後,指出該計劃的康復率高達約 50%。

可是,Cotton 質疑精神健康服務「Uber 化」是否理想。她指出錫菲大學的研究結果有可能被誇大,根據她自己在 2019 年進行的問卷調查,650 名受訪的服務提供者當中,大約 41% 受訪者透露,自己曾被要求做好病人數據,例如參加者填問卷時要作出「引導」。Cotton 的研究也反映,計劃大大加重支援人員的工作量。70% 受訪者表示自己有過勞症狀,而大約有 68% 受訪者因工作而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她反問,當員工自顧不暇,又如何可以幫助他人?

Cotton 預料「Uber 化」的情況一時間或者難以逆轉,但她提醒,心理治療一大基本原則是要以人為本,要讓心理治療師有能力回應求助者的貼身需要,「Uber 化」講求自動、統一、電子化,正好與之違背,最終可能造成治療師和求助者雙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