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A+A-
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日本「讀賣新聞」隨即推出號外報道。 圖片來源:路透社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今年的物理學獎共有 3 名得主,其中一半由意大利學者 Giorgio Parisi 獲得,對他發現小至原子、大至星球物理系統的相互作用作出肯定;另一半則由真鍋與德國學者 Klaus Hasselmann 合拿,表揚他們對氣候模型所作的研究,有助預測全球暖化。「日本經濟新聞社」更指,氣候模型現為闡述人類未來計劃必需的工具,真鍋則以先鋒之姿,全方位參與模型的發展。

不少日媒均指,出生於愛媛縣的真鍋,成為第 25 名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取諾貝爾獎的「日本人」。首相岸田在 Twitter 發文道賀時,亦指真鍋作為研究全球暖化的先驅,「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甚至國際社會有重大貢獻,他能獲得世界認同,我作為日本國民對此深感自豪」。只是帖文一出,隨即引來大批網民留言,促請這位新任國家元首,「為日本的研究者創造出可在日本研究的環境」。

真鍋在 1950 年代應邀赴美,從此展開他對氣候及地球暖化的研究,其後還入籍美國。 圖片來源:路透社

如今真鍋獲得諾貝爾獎,他的身份已是美籍人士,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而非「日本國民」或「活躍於日本的科研人員」。真鍋在公佈結果後亦坦言,上世紀 50 年代能在美國使用高速電腦,並獲「美國政府作出大筆投資」,從而早在 1967 年發表大氣與氣溫關係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覺「非常幸運」。他直言:「那項掌握本質的研究是我的出發點,是全壘打般的論文」。

真鍋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校方在他獲獎後舉行記者會。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少人因此認為,真鍋的成就與日本沒太大關係,反而凸顯了此國的不濟。網民更指,「十分明白諾貝爾獎得主為何不住日本」、「大家都在日本得不到充足研究費而去外國取得成果」、「厲害的研究員陸續外流」、「若不能在日本從事研究而要去外國,我無法真正為(日人獲獎)此事高興」。知名作家乙武洋匡更在 Twitter 直言:「今後日本真正關注的該是,『為何真鍋先生選了美國籍』。」

除了經費有限,日本人重視和諧的民族性,也被乙武視為不利創新的關鍵。他特別轉載真鍋於獲獎後的記者會,被問及為何入籍美國並留美研究時作答的片段。「在日本總要顧慮彼此。由於非常重視和諧的關係,最在乎融洽相處,不做給人添麻煩的事。日本人即使說 Yes,也不一定意味是 Yes。在美國就可以做喜歡的事,我不用在意別人怎樣想。」真鍋直言:

我覺得在美國的生活很棒。恐怕像我這樣的研究員,喜歡做甚麼都可以。想用電腦就盡情用,想要甚麼也能得到。我不能迎合他人而活,這就是我不回日本的理由。

北海道大學地球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山中康裕則認為,日本學術界的作風,也有可能成為研究員的窒礙。他在 1997 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留學,不只曾多次留宿真鍋家中,至今仍然關係親密。對於好友獲獎,山中替他高興並送上祝福,但不諱言「在日本到了 5、60 歲就會被安排去領導組織,無法繼續從事研究,但在美國則可專注研究。真鍋先生作為熱愛研究的人,美國的環境正適合他。」

雖然真鍋居美甚久,但仍關心日本的年青研究員,明白他們處境艱難。「我覺得最近在日本的研究,較以往少了由好奇心出發的項目。在日本,科學家缺乏向制定政策的人作出建議、亦即是兩者溝通的渠道。美國相對好一點。」對此真鍋則越洋勸勉:「過去我也不曾想過,全球暖化的問題會變得如此重大,僅出於對氣候問題的好奇而埋頭研究 60 年。所以重要的是,去做自己所好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