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於 1968 年去世,享年 76 歲,其傳記雖然以英文寫成,卻以中文「精神不死」(The Spirit Never Dies)為題,記載年輕時勇闖中國之旅如何改變他的一生。
從 Starr 的經歷,可以知道他非常喜愛中國人,甚至在日本侵華期間同生共死、同喜共憂,亦分享著強烈的反日思維,最後卻因為共產黨執政而選擇離開中國。
這並不是 Starr 唯一一次因為共產主義而撤資。當二次世界大戰蔓延至太平洋之際,其全球保險王國「航空母艦」全速向拉丁美洲市場進發。當時拉丁美洲保險業由意大利及德國公司主導,英國緊隨其後。隨著三個國家陷入戰火,Starr 全面進駐,4 年間保費收入已經是亞洲發展 20 年間的總和。
古巴是其中一個最大收入貢獻國。然而自卡斯特羅為首的共產黨掌政後,Starr 企業再度被取締,當時他要求管理層要照顧好當地員工,就像當年在上海將員工遷至香港一樣,最終有 70 個員工家庭成功搬至美國定居。
Starr 逝世後,其保險王國由繼任人 Maurice Greenberg 接手,進一步拓展成為強大的「金融超級市場」。當時 Greenberg 了解中國正擺脫全球孤立局面,自 1975 年起,他每年都會遠赴中國幾趟,並在舊部包括謝仕榮等人的協助下,與中國領導人及商界建立關係,培育新人及引入保險代理制度,創造當地就業。
經過 20 年,最終友邦竟然於 1995 年成為中國第一間全資外資人壽保險公司,在當時可謂大新聞,亦可見這間美資公司擁有深不可測的中國人脈網絡。Greenberg 於 2018 年為 Starr 傳記重新寫序時,仍相信中美未來可以分享富裕及經濟增長,可惜今天兩大勢力只有愈行愈遠。
事實上,自從 2008 年 AIG 爆煲,友邦(AIA)於 2010 年分拆上市,成為亞洲最大保險公司,逐漸脫離美資味道。市場傳聞,友邦內部並不喜歡坊間形容自己是「從 AIG 拆售亞洲業務上市」,因為打從 Starr 創業開始,公司便以亞洲為總部,只是因為戰爭及「革命」而中斷營運,更好的形容是 AIG 美國業務衰敗,而友邦繼續秉承 Starr 的理念經營及壯大。
到今天,AIG 基本上與友邦不相往來,雖然友邦名字上仍然有 American 的「A」字、主要股東仍然是 4 間美資基金,包括摩根大通、紐約梅隆銀行、Capital Group 及貝萊德,但以業務計,有超過 50% 新造保費均來自大中華,在中國各省份申請經營牌照更勢如破竹。
Starr 上世紀押注中國保險業務,並擴展至亞洲以至全世界,卻黯然離開當時二戰後的「新中國」,再由後人協助友邦重回這個國土。事實上,從保險市場深度、增長潛力等,中國以至亞洲毋庸置疑是未來數十年的重要戰場,友邦最終亦未有忽視這個市場潛力,全力進軍,但在地緣政治關係極度緊張的今天,這間美資公司又可以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