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

A+A-

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指出,當地出現破紀錄 1,090 萬個職位空缺,卻仍有 840 萬名工人失業。針對此情況,網媒 Vox 近日發表專文,解釋這種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現象。

36 歲的 Patrick Healy 是一名工業設計師,他在疫情初期被解僱,並在今年初開始尋找全職職位。他估計自己已發出數百個職位申請、使用過十幾個求職平台、搜尋過不同的潛在僱主,並撰寫過大量迎合需求的求職信。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他的履歷有多符合工作要求,也得不到任何回音。

擁有 10 年相關工作經驗的 Healy 說:「總是得不到任何回應,我仍嘗試做回本行,但就是不清楚發生了甚麼問題。為何我沒法繼續前進?這在經濟和心理上都令人崩潰。」最終,他用上近半年時間才找到新工作。與此同時,新聞頭條卻指美國現時有創紀錄的職位空缺,更有僱主表示自己正竭力招聘員工,但對於許多待業人士來說,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理想,失業者找到工作的速度甚至低於疫症大流行前。

的確,現在美國各地都充斥招聘廣告,像是酒吧、餐館或加油站都需要人手,但工人卻不想擔任相關工作。智庫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未來工作倡議(Future of Work Initiative)總監 Shelly Steward 指出:「人們看到的多數是低薪工作,而且有著難以預料,或對不利員工的工作時間。」雖有上千萬職位空缺,卻非求職者想要的工作。

今年 5 月,一項針對招聘網站 FlexJobs 中積極求職者的調查發現,約半數受訪者稱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申請,當中約 46% 表示只能找到低薪工作,41% 則表示屬意的職業沒有足夠空缺。管理顧問公司 RGP 總裁兼營運總監 Tim Brackney 稱,現時情況為「嚴重錯配」,而當中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僱傭雙方的需求、經驗及技能。有部分原因是公司經常採用新軟件,令特定工作所需的技能轉變得比以往更快。哈佛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Joseph Fuller 說:「20 年前,如果我擁有 10 年的倉庫經理經驗,我技能的相關性,以及在短時間內重新上手的可能性亦相當高。但現時許多高薪職員的技能持久度都在縮短。」

同時,疫情令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某些求職者或正申請想做但未必適合的職位,有大約一半的 FlexJobs 受訪者便曾搜尋原有職業領域以外的工作。另一方面,僱主在接收求職申請時或缺乏想像力,他們通常認為人們正在從事的,就是其勝任及應該繼續做的工作,令求職者難以轉行。假設一位兼職值班經理想成為全職銷售經理,Fuller 指招聘人員或會認為:「他的工作是值班經理,而我們正尋找銷售經理,為何要僱用他?」

加上公司只追求招聘的效率,面對網上紛至沓來的履歷表,招聘人員只會看前幾份,並聘請他們最快找到的人,而非最適合的人。對應徵者來說,整個過程如同黑箱作業。像 Healy 好幾個月都得不到任何消息,卻在不到一星期得到兩個工作機會,可見公司的招聘準則有時令人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