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氣候危機就在身邊 三文魚遭殃關唔關你事?

A+A-
適合三文魚的棲息地正在減少。 圖片來源:Gavin Newman/Greenpeace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香港寸金尺土,漁農業發展早已式微,大部分食物都從外地進口。然而,當氣候危機威脅全球,我們的日常食物將無可避免受到影響,包括港人熱愛的海鮮。香港人每年平均消耗高達 65 公斤的海鮮,人均海鮮消耗量為亞洲第二高的地區。但你又可知道,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其實漸漸受氣候變化影響?若我們坐視不理,這些味道,可能終會改變甚至消失。

氣候變化令三文魚「縮水」

水體含氧量充足是三文魚得以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片來源:Tim Aubry/Greenpeace

數到最受港人歡迎的海鮮,三文魚必定榜上有名。無論刺身、壽司還是沙律,我們的常吃菜式中,不難看到三文魚的蹤影。2018 年本港進口逾萬噸新鮮及冰鮮三文魚,當中主要來自位處北極圈的挪威。可是,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海產,原來正飽受嚴峻的氣候危機威脅,其體型甚至產量等都將受到影響。

氣候變化增加海水酸度,加劇珊瑚白化,以珊瑚礁作為棲息地的珊瑚魚因而數量減少,使三文魚的糧食減少;加上氣候變化增加海洋溫度,縮短三文魚的成長期,令牠們提早停止生長發育,這些都會使其體型「縮水」。

將來三文魚恐減產

一條感染海蝨的三文魚幼魚。 圖片來源:Daniel Beltrá/Greenpeace

「縮水」可怕,「缺水」更可怕。氣候變化加劇全球極端天氣,美國今年初經歷極端乾旱,加州等西岸多個地區的河流出現乾涸,很多三文魚因而無法游出海洋,最終死亡,可見極端天氣對三文魚的存活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威脅其產量。

氣候變化除了加劇極端天氣,亦會增加魚類感染疾病的風險。海水溫度上升會降低魚類的抵抗力,增加牠們感染寄生蟲的機會。一項關於魚類寄生蟲的研究結果發現,活躍在北極圈範圍且寄生在魚類的「海獸胃線蟲」在過去 30 多年間暴增至 283 倍;而溫度高的海水,亦會導致海蝨數量急劇上升,威脅三文魚的存亡。

三文魚價格可能被拉高

將來三文魚或成奢侈食物。 圖片來源:Nigel Marple/Greenpeace

當三文魚產量減少,價格自然會隨之上升。近年各地開始以不同技術適應氣候變化,以圖保持三文魚供應穩定。例如有報道指,單單在 2016 年,全球已花近 10 億美元對付三文魚的海蝨;前文提及美國河流乾涸的例子,當局亦有派出卡車運送三文魚到海洋。種種適應措施,雖有助紓緩牠們因氣候變化而減產的情況,但額外付出的成本,恐怕最終還是落到消費者身上,使三文魚的價格愈來愈高。

為保持產量穩定,近年愈來愈多漁民選擇圈養三文魚。但這是否一個讓牠們得以克服氣候威脅的方法?其實不然,養殖場的三文魚被困於狹窄空間,面對日趨上升的海水溫度,牠們無法遷移到其他生長環境;加上氣候變化令海水含氧量降低,圈養三文魚更被密集地困於狹小的環境,大大增加缺氧的機會;當出現海蝨或其他寄生蟲,亦容易「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此舉絕非令三文魚逃離氣候危機影響的方法。

氣候危機看似遙遠,但其實與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海鮮,很多我們日常的食物如咖啡、蔬果等都會受到影響。有研究指出,若我們維持現在的碳排放模式,到 2100 年,世界上 60% 的魚類或將滅絕。如果我們繼續以過去的方式糟蹋自然環境,難道將來只能在博物館懷緬今天舌尖上的味道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