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令疫苗生產更靈活?

A+A-
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 Anglo American Platinum 公司的復必泰(Comirnaty)疫苗。 圖片來源:Waldo Swieger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當 COVID-19 首現時,各國政府對基本醫療物資不足的問題束手無策。而今年,印度、美國、歐盟等國有了疫苗生產設備後,祭出出口管制,要優先為國民接種。

沒有疫苗能從頭到尾在一個工廠,甚至一個國家內完成製造。國際製藥生產聯盟(IFPMA)主席 Thomas Cueni 表示,就是這個複雜之處,令他不希望有「劇烈、徹底的重新配置」,產業更期待政府專注減少貿易障礙。

專家同時也擔心,政府可能會選到錯誤的技術,或支持了跟不上創新的公司。首次採用 mRNA 技術的 COVID-19 疫苗獲批准之前,沒有政府曾投資閒置的 mRNA 產能。

「除非有人投資較具彈性的產能,且能較快速重組模組…… 不然落後於最新技術的機率非常大。」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供應鏈專家 Prashant Yadav 說。

目前 mRNA 還是最靈活的疫苗技術。BioNTech 和輝瑞(Pfizer)藥廠合作製造疫苗、歐盟也正在非洲興建 mRNA 設施,儘管最講求技術的階段需要約 4 年才能運作。另一間德國生物科技公司 CureVac,則和 Tesla 的一個部門合作,研發「疫苗打印機」,一種能創造 mRNA 疫苗的小型機器。

然而,mRNA 目前僅證實對 COVID-19 有用。新創公司韌力生物(Resilience)行政總裁 Rahul Singhvi 表示:「最理想的方法是多模態(multimodality),像瑞士軍刀一樣的設備;但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

不管是縮小規模或瑞士軍刀,工廠都須倚賴原料藥供應,其中約 80% 來自中國和印度。美國與歐盟正考慮把更多原料藥產能帶回國內,同時也在積存原料藥,因為與完成品相比,原料保存期限更長。但即使是這些大型經濟體,恐怕也無法靠自己行動:近日白宮一份報告建議與盟友合作,以共同確保全面性的供應來源。

Yadav 則提議,監管者應該要對藥品和疫苗製造,實施「壓力測試」,就跟他們為銀行做的一樣。

一些領導人亦開始意識到,他們有責任協助處理疫苗不平等的問題。拜登政府正敦促美國疫苗製造商支持興建低成本製造中心,讓開發中國家可以用更便宜的價錢取得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創立一個 mRNA 中心,擴大中低收入國家的疫苗產能。

不過,這兩項提案須依賴製藥業合作,而它們正強烈反對放棄「疫苗」知識產權的提議。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行政總裁 Richard Hatchett 也觀察到 COVID-19 疫苗分發的不平等。他相信,必須要有個「更公平的製造產能分配方式」,並支持區域性投資,以及大流行條約或國際機構,讓較富有國家以其影響力與製藥公司合作,向全世界供貨。

「增加投資總數是好事,但也有潛在不利因素。」他說:「我們需要竭盡所能,避免導致民族主義抬頭⋯⋯ 而是把這當成對集體安全的一層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