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A+A-
在南極洲半月灣一艘的磷蝦漁船。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

磷蝦主要用於水產養殖,以及用作寵物和牲畜飼料。因磷蝦油需求上升,磷蝦亦成為漁業新寵。磷蝦油有可與魚油相比的補健益處,近年被視為有助人體吸收 Omega-3 脂肪酸的補充品,有益心臟和大腦健康。南極磷蝦油通常比普通魚油價格高 3 至 4 倍,然而市場研究預測,從現在到 2023 年,該行業的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 13%

環境報告聯合組織(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調查發現,過去一年間,俄羅斯、中國及挪威公司在南冰洋出沒得更加頻繁。隨著氣候繼續迅速變暖,愈來愈多未開發地區的蝦群可供捕撈,這些公司就希望搶佔陣地。

磷蝦捕撈船要主動報告所在位置,亦要計算收穫的磷蝦數量。管理南極磷蝦漁業的國際組織、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CAMLR)認為,在規管之下,磷蝦捕撈不會破壞周圍的海洋生態系統。

但隨著更多國家對磷蝦的興趣愈來愈大,捕撈也愈來愈快,各國船隊更快迫近捕撈限量。在 2019 至 2020 產季,南冰洋 48.1 分區只用了 69 日便達到 95% 的捕撈上限,速度幾乎是過去 5 年的兩倍。而區內捕撈地點十分集中,2010 年至 2018 年期間,該區總捕撈量的 74% 來自布蘭斯菲爾德海峽(Bransfield strait)周圍,僅佔區域的 8%。48.3 分區則更加集中,95% 漁獲量來自僅 5.6% 的區域。整體南極地區雖然並無過度捕撈,但由於地點集中,令生態保育家關注捕撈會對當地野生動物生態構成威脅。

南極磷蝦捕撈於 60 年代由蘇聯率先試行。日本在 1975 年跟從其後,其他國家亦相斷加入,捕撈量在 80 年代初達到頂峰。1991 年蘇聯解體後,磷蝦的捕撈量減少,只有少數國家繼續,捕撈能力亦一度大幅降低 。

現時,主要的磷蝦捕撈公司為挪威的 Aker Biomarine,其業務包括石油天然氣、建築、海洋生物技術和能源領域,2006 年擴展到磷蝦捕撈。磷蝦產業不斷發展,近年俄羅斯就為此投資 6.4 億美元,韓國也增加了註冊漁船數量。中國亦有新公司加入競賽,他們擁有巨大的高科技捕船,不僅能夠捕撈作業,更能立即處理每天 1,000 至 1,300 噸的磷蝦。這些流動的磷蝦油工廠有 100 米長,20 米寬,長度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研究模型預計,到 2100 年,受氣候變化影響,南極磷蝦的數量會減少 30%。磷蝦亦會南移,意味著亞南極地區野生動物的食物數量將會減少。而且磷蝦本身亦是海洋生態碳儲存鏈的一部分,浮游植物於海洋上層進行光合作用,吸取大氣的二氧化碳(CO2),磷蝦則進食浮游植物,從而吸收當中的碳成分,這些碳成分會保存在身體中或經糞粒排出。沉入永久溫躍層(thermocline)以下的含碳有機物,將在深海中儲存至少一年。而磷蝦會被鬚鯨等大型捕食者吞食,鯨魚死亡後又會沉入海底,鯨屍可儲存含碳生物質長達幾十年。假若未來磷蝦數目減少,將對南極的生態碳儲存鏈構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