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二)—— 押注亞洲衛生改善,人均壽命延長

A+A-

上回提到,友邦保險始祖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憑著生意頭腦及冒險精神,離開日本遠赴上海闖一番新天地。但在中國最動盪的時代,為甚麼他對這個地方仍抱有信心?

當 Starr 抵達上海之際,他已賣掉在美國三藩市的保險經紀公司 Shean & Deasy,擁有小量儲蓄。當時列強將中國瓜分,在上海劃分「租界」,擁有行政管理權及司法權,某程度上為當時外國人締造穩定的經營環境,亦造就 Starr 在當地創業。

Starr 當時看到的大背景是:其時中國保險公司以英資為主,傾向以銀行家態度經營(銀行家屬高貴職業,較為高傲及被動),而不是以主動銷售方式陳述保險好處。他亦留意到中國人較為節儉及以家庭為重,與人壽保險的本質契合 —— 上一代可以將對下一代的盼望經壽險傳遞下去。

當時 Starr 與在上海經商多年的美國人 Frank Jay Raven 接洽,Raven 花了 15 年時間在上海建立銀行及房地產生意。有見保險生意一直萎縮,Starr 便收購 Hartford Fire Insurance Company、The Firemen’s Fund Insurance Company 及 Great American Insurance Company 代理業務。

他更迅速籌組保險公司,聘請 2 名中國文員後,於 1919 年 12 月 19 日在上海南京街及四川街的街角成立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s(AAU,亦即 AIA 前身),為其國際保險王國雛形。其時公司願意承保不同類型保險,包括一隊希望轉嫁暴風雨風險的棒球隊,甚至是一艘由海參崴到歐洲、裝載難民的貨船。

Starr 很快由火險及海洋險擴展至壽險業務。在中國出生的 Times 創辦人、Starr 好友 Harry Luce 曾提到:「Starr 在上海開展保險生意始於非常簡單的算式 —— 他估計現代衛生系統傳至亞洲後,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必然上升,而其時業界以少於 30 年的預期壽命計算,保險費率卻非常高昂。這條算式何其簡單及清晰,很多生意也是基於簡單的算式。」(這裡稍為解釋,壽險公司計算預期壽命後,再釐定保險費用,當平均壽命愈長,保險公司愈容易賺錢。)

對於 Starr 而言,保險不只是一盤生意,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每一個小人物」。他相信壽險屬於「自我慈善」,是讓數百萬人創造奇蹟的魔法。在這些信念下,作為美國人的 Starr,在中國近代最困難的時刻創造商機。

此外,依賴大量華人「買辦」亦是 Starr 保險王國成功之道。他們除了是外語及中文的溝通橋樑,亦能為保險公司以較低的成本招徠生意;作為回饋,他亦委任不少中國人擔任公司管理層。

在中國發展同時,Starr 亦開始擴展海外業務,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其時的英殖香港,其公司獲譽為服務友好國家的保險公司,這正是「友邦」名字的由來。

1926 年,Starr 重回美國紐約開設辦事處,在那個時代,一間以中國上海為總部的美資保險公司,竟然在紐約設子公司,可謂奇聞,當時這間公司名為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derwriters Corporation。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半隻腳踩咗入金融,鍾意喺香港最貴摩天大廈天台點評經濟、金融、時事,有高高在上嘅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