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Mirrorman —— 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下)

A+A-
「鏡超人 REFLEX」劇照。

1971 年的特攝電視劇「鏡超人」,是圓谷製作在非 Ultra 系列中的傑作,當年獲得極高的收視率。然而歷史證明了站在風頭最前端的,始終是國民級的巨型銀紅色英雄,「鏡超人」無緣續集,只在舊世代及部分狂熱分子心中留下印象 —— 直到 2006 年。

圓谷在 2006 年推出了 OVA 重製作「鏡超人 REFLEX」(ミラーマンREFLEX),3 集加起來不足 3 小時的時間裡,內容由原著的硬核科幻,大幅修改成和風神怪幻想劇。OVA 的故事完全與 1971 年的電視劇無關,皮套設計也大幅改動,如果不是冠上相同的名字,你根本不會聯想到兩者有關。故事講述從「幽世」的鏡世界中跑出怪物,男主角借女主角的巫女法力變身鏡之武神,打倒怪物之餘順便阻止敵人的陰謀。

劇本和角色的設定其實頗有趣,故事說起來也很簡單,但故弄玄虛的演出,加上一大堆語焉不詳的對白,使整套劇變得意外地艱澀難懂。連設定和人物關係也未說清,觀眾還迷失在五里霧時便忽然打起來,結果還是變大、對打、爆炸作結。最大看點可能是原主角石田信之客串演出女主角的父親,在回憶中露面,唸幾句對白。如果 1971 年的「鏡超人」是反映冷戰結構下的日本社會,2006 年的「鏡超人 REFLEX」就反映了圓谷作為家族公司經營末期的混亂。

圓谷製作在 1963 年由圓谷英二創立,雖然直到 1990 年代初期為止,都算是東寶的子公司,但實際經營上是圓谷家的家族企業。圓谷家族雖然擁有過人的特攝技術經驗,但在經營公司方面卻是非常不濟,經常無視成本收益平衡,慣性依賴玩具等角色版權的收益填補製作成本的赤字。在職人思維主導下,對成本管理及收支平衡的輕視,雖然能夠製作不少傑作,但在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下,無法以角色版權費收回成本,造成連年赤字。圓谷製作終於在 2007 年被廣告公司 TYO 收購,結束了家族企業的歷史。

「鏡超人 REFLEX」的設定很獨特,但演出安排不足以展開拋出的設定;目標觀眾明顯是成人,但又缺少讓當年電視觀眾重拾情懷的元素。高不成低不就,注定無法收回成本。同期的「超人力斯」(ウルトラマンネクサス)也是相似的情況,黑暗寫實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贏得另類的口碑,但主流觀眾(尤其兒童)不收貨,加上少子高齡化和娛樂多樣化,以兒童玩具為核心的角色版權費收益基礎大幅下降,赤字幅度再也收不回來。

圓谷製作現在由柏青哥公司 Fields、以及大家熟悉的 Bandai 共同持有,圓谷家族已經被完全排除在外。Bandai 多媒體策略的成功,恐怕大家早就在「假面騎士」和「高達」等系列作品中領教過,Ultraman 也逐漸以相同的方式重拾過去的光彩。

「鏡超人」除了改個名字,在 Ultraman 電影中露面外,今年也乘著 50 周年的機會推出了漫畫。此作品會不會是下一個 Ultraman 或者 Gridman,在動漫、特攝、玩具等多媒體攻勢下,成為另一個重新冒起系列,大家拭目以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