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觀眾如何選擇體育播放頻道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東京奧運後,抽空跟友人飯聚。朋友是資深體育迷,所以談起「觀眾如何選擇播放頻道」時,她可以講得比較深入,也比較明白我身為局內人的出發點。整合了一下我倆的愚見,大致方向如下,跟大家分享,看看有否共鳴。當然,大家對體育的認識和需求不同,作出之選擇亦會有異。

1. 習慣性

所謂的「慣性收視」固然存在。例如友人逢看體育,特別是足球,必看我今次合作的電視台。她喜歡這個台,也喜歡評述員的風格,所以到奧運,也順理成章繼續捧場。(題外話,原來部分觀眾不知道,除了免費台,其實附專業旁述的體育頻道也可在 APP 及網上免費觀看,甚至可以重溫。如大家有興趣回味奧運亦可考慮。所以,我們今次的奧運內容,其實總共有 9 條免費頻道。)

當然,其他台亦有慣性觀眾。另一朋友說,總是難以捕捉到我們的直播,因為父親慣看另一台,通常一開便開至夜深。

2. 播放項目及時機

這個最直接。明顯就是看看有哪個台在播自己關注的項目,當轉到看到時,便會放下遙控器駐足。特別是一些緊張的重點環節,例如香港運動員爭獎牌,毫無疑問,大家都一定會想看實時直播。所以,電視台能否抓準時機及觀眾口味,適時送上 Live,這也是很重要的。

3. 主持/評述/嘉賓

這或者可以寫洋洋千字,但簡而言之,主持和評述,各花入各眼,就看哪杯是你的茶。嘉賓方面,有電視台邀請殿堂級的李麗珊跟張家朗進行兩代金牌得主對話,以及訪問另一「香港之光」李慧詩,絕對是經典時刻;亦有電視台邀得跟東奧港將並肩作戰、今屆未有出戰的現役或近代運動員擔任評述,如香港羽毛球新星李卓耀、與石偉雄情如兄弟的「吊環王子」吳翹充、跟何詩蓓讀同一所美國大學的前香港游泳奧運代表劉彥恩等,為大家帶來非常接近場上港將的新資訊,自然能夠贏得一些觀眾歡心。

至於我自己,除了配合專家旁述一起講解,也想提供更多技術以外的資訊,還希望藉我對香港運動員在公在私的認識,為大家送上一些未必在場上看到的資料。好比他們的性格、風格、想法、背景等。畢竟有時場上反映的,並不是運動員的全部;而比分和成績,亦不完全只是實力使然。我覺得我們有責任陪伴觀眾,給予大家更多方向,一起了解更多。至於語調上如何表達,如何讓觀眾吸收到資訊之餘又聽得舒服,顯然也是學問了。

另,我要額外為像我友人這樣的觀眾鼓掌。她說看到港將失利,除了留意當下的畫面,也會網上查看資料,了解箇中影響因素。

東京奧運曲終人散,這些「賽後檢討」除了是奧運餘溫,或者亦是對我們行內人,以及各位體育迷一種有意義的反思與討論 —— 我們應如何將體育資訊更好地呈現給大眾,大眾又可怎樣更有意識地觀賞體育,撐起港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