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打開 IG 搜尋「咖啡」,總會看到一張張精緻的文青打卡照,再配上一大堆「#chill」、「#coffeelover」等開朗活潑的 hashtags。不過,未來咖啡或需加上新標籤:「#notavailable」。
殺死咖啡的,正是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
近年全球的極端天氣愈來愈明顯,除了香港 5 月的破紀錄高溫,近月德國、中國、印度的水災;日本、英國的暴雨水浸山泥傾瀉;伊朗的嚴重旱災;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熱浪高溫等,均是氣候危機的警號。
常言道香港是遠離天災的「福地」,令很多港人都覺得氣候危機與自己無關,「北極融冰、歐洲熱浪,唔關我事嘅」。但轉眼間,氣候危機已靜靜埋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慢慢奪走我們的食物,咖啡正是其中之一。
有市場調查指出,2018 年港人每年平均飲 249.5 杯咖啡,數量料將持續上升。這一杯打工仔的精神食糧,主要由適合種植咖啡豆的地域,即「咖啡帶」而來。「咖啡帶」位於介乎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降雨充足、乾濕分明、日照充足而適當,非常有利咖啡樹健康生長。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咖啡帶的極端天氣如乾旱、極端降雨和風暴等都愈來愈頻密,對高品質精品咖啡的口味有極大的影響。
晝夜溫差減少會導致咖啡豆甜度下降;天氣過度乾燥亦會令果實提早成熟而失去足夠的甜度。如遇上過量降雨,咖啡豆會因吸收過多水分而爆開,容易受到病毒如炭疽菌、葉鏽病等感染;即使未被感染,後製的複雜性亦會增加,風味或有所轉變。
氣候變化影響咖啡豆產量
有研究指出,全球適合種植咖啡豆的土地面積在 2050 年或縮減近一半,導致咖啡帶不再乾濕分明,影響果實成熟時間和程度等。另外,在全球已知的 124 種野生咖啡樹中,達 6 成的野生咖啡品種將來或會因氣候變化而絕種,包括最普及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適合種植高品質咖啡之咖啡帶或會縮小,當中以中美洲和非洲影響最大。
除此之外,愈來愈高的溫度,亦令較低海拔的地方變得不適合種植咖啡,農民需要遷移到更高的地方才能種植。然而,高海拔區域的整體面積較小,意味種植咖啡豆的地方亦會因而減少,令產量降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發表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情況極為嚴峻,更形容對人類的生存亮起了「紅色警報」。情況危急,但絕非藥石無靈,氣候危機要團結應對,故需引起更多關注。
綠色和平近日與多間本地咖啡店合作,貼出告示牌,讓市民歎咖啡的同時,亦可留意到手中飲品面對的危機。如想留住咖啡的味道,不妨在為咖啡「打卡」時提醒大家、提醒自己,「#standwithcoffee」更重要的是「#saveclimate」和「#savetheearth」,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行,這才是真正 Coffee Lover 應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