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大哥:把全人類變成乳牛的迪士尼電影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如果你覺得這條題起得有點誇張,我道歉,並願意修改成「迪士尼毀滅人類」。

這樣有沒有好一點?

先講一下基本資料,迪士尼在美國電影業到底佔著一個怎樣的位置?從未受疫情影響的 2019 年全美票房數據中,最高票房電影的頭 8 位,只有第 6 位不是由迪士尼所製作。這個數據相當嚇人,你可以解釋為迪士尼要替之後推出的 Disney+ 造勢,讓頻道可以打響頭炮,所以出盡全力,但他們能夠做到這個成績,仍然是件很恐怖的事。同年的研究當中,連同早前被迪士尼收購的 20 世紀霍士,迪士尼的票房總值佔了全美國市場接近 40%,遠超第 2 名的華納(13.8%)及第 3 名的環球(13.4%)。

如果覺得從單一年份看數字不夠全面的話,截至 2021 年 8 月 12 日,美國票房歷史上最高的 20 位中,迪士尼擁有或參與了當中 15 部的製作,起碼可以證明其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

不單電影市場,Disney+ 於 2019 年年底加入了家庭娛樂串流平台的行列,時間雖短,但 2021 年的市場佔有率已升至 6%,而且大有蠶食龍頭 Netflix 市場的趨勢。

迪士尼的市場佔有率在這篇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其解釋了這家電影公司在制定「行規」上的力量。他們創造的不單是電影,而是一種文化,因為電影可以將人類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是的,電影中的價值觀會因為不斷被重複強調,而成為影響社會意見和輿論的因素。我不是說迪士尼信奉的價值皆為錯誤,事實上,他們所推崇的很多理念,都相當正面而有價值。但問題是,當他們的影響力變得如此大,其主張的價值就有機會逐漸成為單一價值。

也許這算是個哲學問題,但我相信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價值。價值觀會因人、因時,或因種族文化空間背景而異,不同的價值可以在世界上並存,然後讓社會大眾去尋求最理想的平衡。當迪士尼的價值慢慢成為最大的主流,其他聲音就會被壓制。

1994 年「獅子王」動畫電影劇照。

回到根本,迪士尼的價值觀又是甚麼呢?簡單講,就是一種帶有烏托邦的理想主義面貌。回溯公司開創之初,迪士尼針對的觀眾群是年紀較小的孩童,其作品內容及世界觀也相對簡單,基調都按照非黑即白的道德邏輯。在一路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迪士尼一直努力推崇各種人性的美好,但現今世界其中一個正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被這種理想主義牽著走。「左膠」當道,原本有著良好出發點的黑人平權、女權主義等,卻因理想化的追求而變成偏執,荷里活電影圈因而所承受著極大的創作壓力,最簡單如每部電影的主角群必須包含各種種族膚色,政治正確已成為一種病態追求,並直接威脅創作自由,此狀況進而推及我們的社會及生活。說「迪士尼毀滅人類」,你也許會覺得誇張,但極端「左膠」文化的獨裁本質,最終會為人類惹出幾大麻煩,我實在不敢想像。

回到主題,創作自由被影響的,當然不止於政治正確。在電影製作上,迪士尼所信奉的一切規條,也在明顯地把製作單一化。非常注重「老少咸宜」的迪士尼,讓電影製作的風格變得規範化,例如 Lucasfilm 被收購後,創作自由就被極度地壓縮。曾在 Lucasfilm 工作超過 15 年的 J.W. Rinzler 曾在訪問中指出,「星球大戰」由第 7 集開始,已失去了曾經的劇本創作自由,亦備受管理層控制。一些經過仔細計算、非常公式化的細節,如每隔一個特定時間就要有的高潮,又或者人物對話中被刻意加入、引觀眾發笑的對白或表情,已經完全將電影變成工廠產品而非藝術創作。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電影劇照。

這種對創作自由的控制,一般觀眾或者未能察覺,但講一個最常見的方程式,就是迪士尼愈來愈重視電影的可延伸性。像是他們手上會生金蛋的 Marvel 系列,由劇本創作以至選角合約等,迪士尼都要求全面的控制權,以確保每個投資的電影元素都可以「用到爛為止」。

此做法在美劇中早已成為習慣,故事絕不能有明確結局,以留下製作下一季的空間,相信有看過的朋友都相當清楚。迪士尼要沿用這制度也不是沒理由的,畢竟很多觀眾都享受投入電影的世界,並樂此不疲地發掘每一部的細節,看它們如何互相影響及關連。從商業角度考慮,這種享受是迪士尼最期望可以達到的,因為忠實粉絲也是他們票房的保證。但於我來說,這種做法,就有點像是把觀眾當成乳牛一樣,駁上泵奶器進行長期的金錢榨取。

以上論述了兩個迪士尼影響電影創作自由的觀點,值得創作人以至觀眾深思。尤其是當迪士尼正強勢地主導美國電影市場,加上其精密的計算,壟斷已經成形,這家公司是否也同時擁有了控制社會價值觀的能力?此外,新類型電影的發展空間與接觸觀眾的機會,又會否被進一步壓縮?這些都是我不知道,但值得深思的地方。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現在棲身於香港英國兩地,為求打開雙眼看清世界。雖然嘴賤,仍想將所知所想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