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牛肉之後,是植物海鮮浪潮?

A+A-
雀巢去年推出植物為基礎的純素吞拿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糧食需求隨之上升,而且平均消耗更多肉類。要滿足人類無止境增長的食慾,仿製出肉類香氣、味道及口感的植物肉也許是解決方案之一,像美國植物肉品牌 Impossible Foods 的「不可能植物牛肉」經已推出市場。植物牛肉先拔頭籌,緊隨其後的大有可能是植物海鮮浪潮。

消費者愈來愈關注飼養牲畜時使用過量抗生素,及生產紅肉的高碳排放量,促使他們「減之則吉」。如今植物牛肉和漢堡已走入平常家,據替代肉關注組織 The Good Food Institute 指出,美國的植物性肉類市場,在 2020 年銷售額已激增至約 14 億美元。連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 60 歲慶生活動也安排植物肉餐單,包括 Just 的綠豆雞蛋、Impossible Foods 的植物肉和由 Perfect Day 開發的無動物乳製品

替代肉主要有三種生產方法,一是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植物肉,二是基於動物細胞培育的培植肉,三是以發酵方式生產肉類蛋白的替代肉。

隨著消費者逐步接納人造肉或植物肉,替代肉也可「下海」—— 替代海鮮有龐大潛在市場。在植物海鮮方面,市場調查公司 Fact.MR 預測,2021 年至 2031 年全球植物魚肉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可達 28%,至 2031 年達 13 億美元。

初創食品公司正把握機會,集資研發植物海鮮。替代海鮮公司在 2020 年籌集了超過 8,000 萬美元的資金,比 2019 年要多 4 倍。研發植物海鮮的初創公司湧現,例如 Good Catch 研發植物吞拿魚堡、荳製蟹堡;Ocean Hugger Foods 則研發仿刺身的植物吞拿魚及壽司鰻魚。

順應 ESG 趨勢,傳統食品公司亦不甘後人,涉足替代海鮮。美國肉食巨頭泰森食品公司的風險投資部門,於 2019 年入股植物蝦製造商 New Wave Foods,並參與該公司價值 1,8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泰國上市公司 Thai Union 今年 3 月推出名為 OMG Meat 的植物性產品系列,包括蟹餅和蟹燒賣。雀巢研發出植物替代吞拿魚,而瑞典零售商 Ikea 推出了源自海藻的純素魚子醬。這些產品的常見成分為大豆、海藻、酵母、豆類和各種植物油和澱粉,藉以模仿出海鮮的質感和味道。

生產植物海鮮的好處,包括減輕過度捕魚的壓力。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人均魚食用量由 1961 年的 9 公斤上升至 2017 年的 20.3 公斤,不足 60 年便增加兩倍。同時,海洋魚供不應求,截至 2017 年,有約 34% 的魚類被過度捕撈。除了過度捕撈,還有對海鮮重金屬微塑膠的憂慮,這些因素都有助推動植物海鮮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