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沒有觀眾,東道國連運動員都失去優勢

A+A-
美國奧運女子競技體操團體冠軍 Simone Biles 坦言擔心沒有觀眾的作賽環境;圖為 2016 年里約奧運會比賽照片。

2021 年東京奧運會將成為首屆沒有觀眾的奧運會,有體育經濟學專家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分析特殊情況下,東道國運動員是否能繼續保持主場優勢。

日本宣佈禁止國際及日本國內觀眾參與活動,有旅客因無法親身支持國家選手及感受賽事氣氛而失望,運動員也只能在沒有觀眾吶喊助威下閉門作賽。對日本國家奧運隊而言,雖然擁有熟悉的生活及作賽條件,甚至有機會得到裁判偏袒,亦免於舟車勞頓及適應時差問題,但沒有觀眾,他們能否保持主場優勢?

在正常情況下,東道國確實具有優勢。來自英國雷丁大學及阿斯頓大學的學者指出,過去 3 屆夏季奧運會的東道主,包括 2016 年里約奧運會、2012 年倫敦奧運會及 2008 年北京奧運會,與前幾屆奧運相比,主辦國運動員表現無疑較為出色,所得獎牌及選手進入決賽的比例都更高。僅就金牌數量而言,巴西由 12 年的 3 枚增加到 16 年的 7 枚;英國由 08 年的 19 枚升至 12 年的 29 枚;中國由 04 年的 32 枚升至 08 年的 48 枚。

研究人員亦翻查近代奧運會數字,以了解夏季及冬季奧運會東道國運動員,贏得金牌的百分比,發現早年東道主佔有更大優勢。在 1932 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上,美國隊贏得 28% 男子項目的金牌及 70% 女子項目的金牌。不過,1932 年只有 37 個國家參加,而 2016 年里約奧運會有 207 個,隨著愈來愈國家及運動員參與奧運,競爭加劇,優勢亦隨之而下降。透過比較運動員在國家是主辦及非主辦時的表現,研究員估計今屆夏季奧運會東道國運動員,勝利機會平均可以增加 2%,即日本大約每 7 面銀牌就有 1 面會變成金牌。

至於現場觀眾會否影響運動員的表現?體育經濟學家及心理學家曾集中研究大流行期間的足球賽事,發現在沒觀眾的場地中比賽,主場優勢確實會減少,一定程度上因為球證不必受主場球迷影響,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欖球比賽中。然而,並非所有奧運項目,都要靠觀眾聲音來激發選手表現或向評判施壓。以往亦有研究發現,在有評判的運動中,主辦方確實具有顯著優勢,但田徑運動或游泳項目則不然,這些項目的觀眾雖多,卻鮮有影響到賽果。

不過,研究員預計,即使沒有觀眾,日本選手仍是佔優,因其有在國內作賽的經驗及知識。而且在防疫限制下,已有國際選手表示自己會因親友未能同行而難以習慣,像美國奧運會男子 1500 米金牌選手 Matthew Centrowitz 說:「在人群中看到我的家人,並聽到他們的聲音,會稍稍令我得到安慰,我需要聽到及看到他們,才能稍為安撫我的神經。」